
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
本試卷共6頁,22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30高考網小編推薦:
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作答選考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涂選做題的題號對應的信息點,再作答。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
5。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 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3。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
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唐)劉禹錫
《馬嵬行》
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五代)劉昫等
《舊唐書》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有學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的是( )
A。《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
B。《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C。《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
D。《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
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
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
6。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 )
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 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
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7。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
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
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
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 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
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 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
9。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 )
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
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 )
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
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 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
11。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 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
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 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12.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 )
A。理性主義的產生 B。人文主義的興起
C。宗教改革的開始 D。浪漫主義的發展
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 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
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 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
14。圖1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 )
A。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 B。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
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 D。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
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16。
表1 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 |
1948年 | 397 | 582 |
1949年 | 145 | 765 |
1950年1-6月 | 41 | 268 |
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
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
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40分。
17。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漢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好儒學,從民間收集經過秦火保留下來的《尚書》《禮記》等古文先秦舊書,經考辨將正本獻給朝廷。《漢書》評價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作注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淮南王亦好書,但“所招致率多浮辯”,故顏師古說他“言無實用耳”。
——摘編自《漢書》等
材料二
清代學者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自遁于虛而爭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門戶,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實事求是’之教”。阮元進一步評論道,“實者,實事也。圣賢講學,不在空言,實而已矣”。近人梁啟超也認為清儒“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梁啟超筆下的科學精神,是指“善懷疑,善尋間,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編自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的背景,并簡析河間獻王被評價為“實事求是”的原因。(6分)
(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啟超所述“實事求是”的新內涵。(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關于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
觀點一 強迫工人、兒童每天工作16小時,將工人擠入貧民窟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摧毀了傳統的手工行業,剝奪了工人們的尊嚴,將他們扔進沒有靈魂的工廠和城市。
觀點二 創造了許多充滿機會的城市,給千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給予他們較大的自由,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編自(美)克萊頓·羅伯茨等《英國史》
材料二
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8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
19。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 目標
(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其自信自覺發揚光大之精神。
(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
(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
(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
——《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
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
(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
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1981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在農副產品的購銷中實行合同制,通過合同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協調起來。1983年開始,中央陸續制定調整農副產品購銷的政策,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并采取多渠道經營。1984年,農業豐收導致全國性的“賣糧難”,改革流通體制,勢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針對統購派購制度的改革文件,規定:糧食、棉花、油料、烤煙、蠶繭、糖料等大宗農副產品繼續由國家定價,實行合同定購,農民完成合同定購任務后,可以自由購銷。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1)簡析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內容。(8分)
(2)簡要評價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4分)
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要更多地承認國家利益,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戴高樂試圖改組北約,為此建議在北約內部成立美英法組成的理事會,三國對北約事務擁有同等的決策權,但沒有成功。法國先后收回對地中海艦隊和空軍的指揮權,退出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法國又著手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國際會議,將原子彈的研制置于國家“絕對優先地位”,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
——摘編自(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等
(1)概括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國對北約的訴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法國上述舉措對冷戰格局的影響。(4分)
22。[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徐渭(1521—1593),字文長,浙江紹興人,曾師從王陽明門徒季本,研習王陽明的學說。徐渭一生科場不順,貧困潦倒,但詩文書畫皆精。他的畫廣泛吸收宋、元以來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縛,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宣泄與個性追求,在晚明畫壇獨樹一幟。他開創的大寫意手法,對后世寫意畫影響很大。徐渭還是公認的南雜劇代表作家,創作的《四聲猿》等代表了明代雜劇的最高水平。當時,北曲、南戲并存。他認為北曲多為“馬上之音”“殺伐之聲”;對南戲則贊譽頗多,認為盡管多為市井之聲,卻“句句都是本色語”。對于南戲中的昆山腔,他認為“聽之最足蕩人”。他的稱揚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傳播。在明代后期興起的市民文學藝術中,徐渭以強調“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鮮明特點而留名史冊。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簡述徐渭在文學藝術上能夠取得成就的社會條件。(6分)
(2)概述徐渭在文學藝術史上的貢獻。(6分)
如果你需要在線作圖,30gk小編推薦個不錯的在線作圖網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網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年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解析(廣東卷)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標題:2021年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解析(廣東卷)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7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