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videos黑人极品,国产熟女差差网站香蕉,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色哟哟?精品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高考試題 > 語文

淄博歷史名人大全,淄博古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今天30高考網小編整理了淄博歷史名人大全,淄博古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相關信息,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更好的幫助到考生及家長。

(來源:《淄博文化志》第九篇第一章)

淄博歷史文化人物眾多,為了系統保存史料,便于讀者了解淄博歷史文化人物,本篇特設歷史文化名人一章。

收錄時限上迄西周,下至中華民國,凡淄博市所轄區縣(缺高青縣、沂源縣的資料)有著述的著名學者,均參考地方史志、姓氏族譜等有關資料采輯甄錄。

條目內容有著者姓名、朝代、籍貫、別號(字或號)、生卒年月(多不詳)、簡歷,所著書名、卷(冊)數,是刊行于世,或是待梓貯藏于家,均分別錄于著者名下(史料缺者略),不載事功。

 

周  朝

呂  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山東省日照市東)。舊志說“其先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呂姓姜氏,尚從其封姓故曰呂尚。”被周文王任為國師,故又稱太公望或呂望。文王死后輔佐武王滅紂,封于齊,都營丘(今淄博市臨淄),系周代齊國始祖。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成王時授權可以討伐有罪之國。舊志說他著有:《陰謀》三卷 (—云三十六卷),《陽符鈴錄》一卷、《金匱》二卷 (書載武王太公問答之辭.或曰《金匱》語未純,疑多后人假托),《六韜》六卷 (亦說出自戰國人之手)。后太公受封留為太師,死葬鎬京,齊人思其德葬其衣冠于臨淄縣南十里,俗稱太公衣冠冢。

 

春秋戰國

公羊高  戰國齊(今臨淄)人,公羊復姓。著《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公傳》或《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專門闡釋《春秋》。相傳公羊高是子夏的弟子,治《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西漢景帝時七傳至玄孫公羊壽,八傳胡毋生將《春秋公羊傳》“著于竹帛”  (才成書)。漢.何休作解詁,其書遂大傳。《山東通志.人物志先賢》公陽高名下說:“唐貞觀二十一年配享孔廟,永徽中降從祀。宋.大中祥符二年,贈臨淄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儒”。

公晰哀  春秋齊人,字季次,系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孔子器重之。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于都,惟季次未嘗仕。(史記)唐贈倪伯,宋贈北海侯,明改為先賢(見《山東通志》)。《淄乘徵》說,公晰哀著述,史書未列,子華子載有同公晰哀問答之詞。又說,公晰哀系淄川人,墓在淄川城北.

尹  文  戰國齊(臨淄)人,處士。所著《尹文子》二卷。本名家者流,大抵指陳治道。欲自處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故其出于黃老申韓之間。參見《民國臨淄縣志》及《中國人民大辭典》著錄。

田  巴  戰國齊(今臨淄)人。嘗辨于徂丘,而議于稷下、毀五帝、罪三王,一旦而服千人。

田  駢  戰國齊人。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駢與騶衍、淳于髡等七十六人皆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田駢善辯論,時號曰“天口駢”,“田駢天口”言其口如天下可窮也(見《七略》)。著有《田子》二五篇(縣志稱二十五卷)。按《呂氏春秋·不二篇》,田駢貴齊,即田駢也。(見《中國名人大辭典》)。

田穰苴  春秋齊國人,田完后裔,文能附眾,武能克敵。齊景公命為將,尊為大司馬,著有《兵法》。時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三卷(見民國《臨淄縣志·人物志》)。

寧  戚  春秋衛人。家貧至齊飯牛,管仲薦,桓公聞其賢,拜為上卿,后任國相,終生仕齊,居臨淄。著有《相牛經》一卷(民國《臨淄縣志.藝文志》)。

齊太史  春秋齊(今臨淄人)。“兄弟三人,書崔杼弒其君者,左氏遺其姓名,惜哉!”見《齊乘》。

孫  武  春秋齊人,以兵法見吳王闔閭,王出宮中美人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戰。孫子分為二隊,以王寵姬為隊長,皆令持戟。令而鼓之.婦人大笑,斬二隊長以殉。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吳王用為將,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有《兵法十三篇》<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被譽古代“第一兵書”)  “考《史記.孫子列傳》載之書十三篇。漢書·藝文志》乃載《孫子兵法》八十三篇,圖九卷,故張守節正義以十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杜牧亦謂武書本數十萬言,皆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史記》稱十三篇,在《漢志》之前,不得以后來附益者為本書。杜牧之言,固未可以為據也。”(見文淵閣著錄《四庫提要·孫子一卷》)

孫  臏  戰國齊人。武之后世孫生阿鄄之間。與龐涓俱學兵法于鬼谷。涓為魏將,嫉臏之能,陰使召臏,至則以法斷其足。齊淳于髡使魏,竊載歸齊,威王以為軍師,齊伐魏以救趙,臏坐輜中計謀,大破魏軍。后魏攻韓,韓告急于齊。齊將田忌直走大粱,涓去韓而歸。臏使齊軍入魏地。涓倍日并行逐之。臏度其行,暮當至馬陵,令善射者夾道埋伏。涓至,萬弩俱發涓乃自刎,齊乘勝盡破其軍,臏以此名顯天下。著有《兵法》,稱《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漢書·藝文志》記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重新發現其簡。民國《臨淄縣志》卷三十四藝文志在孫臏條下,載:記有《戰國齊榮二卷》,未見所本。

鄒  忌  戰國齊人,“以鼓琴于齊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授相印,與鄒衍,鄒奭并稱三鄒子。而忌獨先焉。(舊志)

鄒(一作騶)衍  戰國齊(臨淄)人.墓在臨淄境(見《太平寰宇記》)。鄒衍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史記》萡陰云:“騶衍睹有國者益滛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終始在圣不經。”《封禪  書》云;“白齊威、宣之時.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又云:“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鄒衍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前漢書》劉向傳說,“鄒衍有《重要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讀淪,以為奇獻之。”

鄒  奭  戰國齊人。“頗采鄒衍之術以紀文,齊王嘉之。自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之以示天下諸侯賓客然其說文俱難施。齊人頌曰騅龍爽。”見《中國人名大辭典》。

晏  嬰  春秋夷維(今高密縣)人,字仲,死后謚號平,故后世稱其為嬰平仲。《齊乘》說他的“故宅臨淄小城北門,墓亦在焉。”他是齊國名相,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齊國做官。據說,他身材矮小,“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廉潔純樸,為齊國強盛,貢獻非小。他以“節儉力行重于齊”。他當了宰相后,仍“自不重肉,妾不衣帛”。“景公三賜而不受”。其言行錄輯為《晏子春秋》十二卷。據《辭海》注釋:“《晏子春秋》,舊題春秋齊晏嬰撰。實系后人依托,并采綴晏子言行而作。有內外篇共八卷。二百十五章。《漢書·藝文志》儒家列《晏子》(無“春秋”兩字,是否即今傳本,可疑。)八篇。1972年今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的《晏子》殘簡,與今本有關章節相對照,  內容大體一致。唐柳宗元認為該書系齊人的墨子之徒所作,因旨尚兼愛、非樂、節用、非厚葬久葬、非儒、明鬼等,類多出墨子。

捷 子  戰國齊(臨淄)人。《漢書·藝文志·道家》有捷子二篇。《史記》 作接子。民間《臨淄縣志·藝文志》作《接子》。無卷數。

魯仲連  戰國齊國(今桓臺縣)人。史書稱他“高蹈不仕,喜為人排難解紛,游于趙,秦圍趙急,魏使新垣衍清帝秦,仲連不許,見衍:‘彼即肆然為帝,連有蹈東海而死耳。’秦軍為卻。后田單言于齊王,欲爵之,連逃隱于海上以終”。著有《魯仲連子》十四篇(新城縣志稱作十四卷)。舊志稱桓臺有魯連陂、今名華溝,位于錦秋湖北岸,世傳為魯仲連居處。

管  仲  (公元前725~前645年)春秋穎上人,名夷吾,字仲,一作敬仲,尊稱仲父。佐齊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對古代齊國的社會歷史發展,深有影響。管仲雖非臨淄人,然長期活動在臨淄,有功德于民,卒葬在臨淄南牛山之阿,而管鮑祠在天齊淵上(今記)故錄之。舊志載其所著有《管子》二十四卷。  (劉向所定凡九十六篇,今亡十篇,  世稱齊管仲撰,杜祐《指略序》云:“唐·房玄齡注其書,載管仲將沒對桓公之語,疑后人續之,而注頗淺陋,恐非玄齡,或云尹知章也”。《中國名人大辭典》也稱,“書中有言管子后事者,蓋后人所附益也”。《辭海》注釋:《管子》相傳春秋時期管仲撰,實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共二十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歷數、輿地、經濟和農業等知識。……”

黔  婁  春秋齊國人。民國《臨淄縣志·人物志九·隱逸》載,  “黔婁、修身清節,不求進于諸侯,及死,曾子吊之日,‘以何為謚?’”妻曰;“以康為謚。”黔婁有《黔婁子》四篇。黔婁墓在臨淄東劉管莊西,距臨淄城九里。

 

漢 朝

公乘陽慶  西漢臨淄人。精于醫擅于禁方秘方。年七十余無子,喜淳于意。他以古先遺書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等醫術,盡授予意,治病多驗。史學家稱陽慶為齊派醫學先驅。

主父偃  漢臨淄人。縱橫家。學長短縱橫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之言。官至齊相。著有《主父偃》二十八篇.馬國翰輯本一卷。

牟  長  漢樂安臨濟(今桓臺)人。字君高。其先人封牟,春秋末國滅,因此姓氏,精研《尚書》,不仕王莽。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初拜博士,后遷河內太守,課徒聽講者千余人。昔《尚書章句》前后萬言,俗號為《牟氏章句》。后任中散大夫。(長子名牟紆,隱居教授生徒,門下千人)

嚴 安  漢臨淄人。官至郎中,后為騎馬令。《漢書.藝文志》列為縱橫家,著有《莊安》一篇。按莊安即嚴安,漢避明帝諱,改莊為嚴。《隋志》列為儒家。

鄒  陽  漢臨淄人.游于梁,與吳人莊忌、淮陰枚叔交,后受羊勝公之嫉,讒毀于梁孝王,孝王系之獄.欲殺之,鄒陽從獄中上書孝王申辯,孝王悔悟將陽放出為上客。著有《鄒陽集七篇》行世,(據《民國·臨淄縣志》)。

楊  何  漢淄川人,字叔元。自魯商矍受易于孔子,六傳而至王同。楊何從師王同受易學。漢武帝元光中任大中大夫,著有《易傳》兩篇。(晁氏說,我國學官從楊何始)。考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班固《儒林傳》贊所謂“易楊”即指楊何而言。

胡毋生  西漢齊(今淄博市臨淄區)人,字子都,胡毋系復姓。西漢經學家。治《春秋公羊傳》。景帝時,立為博士,與董仲舒同業。年老歸教于齊,為齊地治《春秋》的儒生所推崇。

轅 固  西漢齊(今桓臺縣)人,官至清河太傅。《漢紀》說,為(漢)章博士,作詩內外傳。《釋文·序錄》說。作詩傳,號齊詩。世稱《齊詩傳》。  “袁固冢在桓臺縣東北十八里,俗訛為牛固冢”。 (據《桓臺縣志古跡》)。

淳于意  西漢臨淄人,姓淳于氏名意。為齊太倉長,世稱倉公。少喜醫方術,高后時師事同郡元星公乘陽慶。陽慶七十余無子,將其禁方及脈書盡傳意。意遂精醫術,到處為人治病,決生死多驗,名噪當世,后受誣陷被判肉刑。少女緹縈上書請代父贖罪,文帝憫之,廢除肉刑。意著有《倉公決生死秘要》一卷(是書見《通志》又《太倉公方》。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據書目,恐后人依記),《接陰陽禁書》。(諸書據《史記·倉公傳》皆公乘陽慶以傳倉公者。……意以五診教臨淄人宋邑,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教太醫高期、王禹;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劑湯法教太倉馬長馮信;以上下經脈、五診,教高永侯家杜家;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教召里唐安度。皆所受之書也”。  (見《山東通志·藝文志》。

薛  方  漢臨淄人,王莽以安車迎方,方謝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愿守箕山之節。遂杜門著書(太平寰宇記)。方居家以經教授生徒,喜述文,著詩賦數十篇,有《薛方集》。 (見《臨淄縣志》)。

 

晉  朝

左  思  (約公元250~305年)晉臨淄人,字太沖。博學,兼善陰陽之術。作《齊都賦》一年乃成。后妹棻為貴嬪,移家京師又作《三都賦》,“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紙筆,偶得一句,即便疏入,自以為所見不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張華嘆為班張之流。于是豪富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左思居洛陽宜春里,篤志典籍。后因張方縱暴都邑,全家遷冀州,數年病逝。著有《左思集》二卷,《齊都賦二卷并音》、《三都賦》三卷(見《山東通志》)。

左  棻  (?~公元300年)晉臨淄人,左思之妹.少好學,工文詞,名亞于思.晉武帝聞其才名,納為貴嬪,泰始八年拜修儀,姿陋無寵,常居薄室,以才德見禮。武帝重棻辭藻,每有方物異寶,必使為頌。著有《晉武市左九嬪集》四卷。是集梁有隋亡,見《隋志.注》。《唐志》復以一卷著錄。《晉書》本傳云;答兄思詩書及雜賦頌數十篇。按棻所撰《萬年公主誄》,本傳稱其文甚麗。其《離思賦》、《元楊皇后誄》、《納悼后頌》本傳俱載其文,并行于世。

張  載  晉臨淄人,字孟陽。父收、官蜀郡太守。載博學能文。太康初蜀省親,過劍閣作銘。傅玄見而嘆異,后載由著作郎晉弘農大守。長沙王又請為記室。著有《張載集》七卷。

晏  謨  南燕臨淄人,晏嬰后裔。慕容德時為秀才。撰《齊地記》二卷。南燕主慕容德登營邱,問謨以齊之山川丘陵賢哲舊事,謨應對詳辨,畫地成圖,德嘉之,拜尚書郎。

 

南北朝

崔  鴻 后魏桓臺人,字彥鸞。博通經史、初為尚書都兵郎中,后遷中散大夫,以本官修輯國史。孝昌初,拜給事黃門侍郎,齊州太中正,尋卒。鴻青年時就有志著述,因劉淵、石勒等同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乃撰寫《十六國春秋》,百卷傳業。

賈思勰 北魏益都人(今壽光),曾任北魏高陽郡太守。約在公元533~544年寫成農學名著《齊民要術》,該書共分十卷,92篇,正文7萬字,連同該釋共11萬字。該書強調以農為本,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唐  朝

從  諗  唐臨淄人,諗姓郝氏。住趙州東院,大行禪道,歿謚真際大師。著有《趙州禪師語錄》、《華嚴合論法相撮要》一卷。

司空圖  唐臨淄人,字表圣,徙河中虞鄉。咸通十年登進士。大中初為安邑,兩池榷鹽使,后官中書舍人,旋解職去,晚號耐辱居士,朱全忠僭位,不食死。有奏議(鹽法十一條),《司空表圣文集》十卷。文淵閣著錄,《四庫提要》說:“所著詩集別行于世。此十卷乃其文集,即《唐志》所謂《一嗚集》也。……按圖詩,《欽定全詩編》為三卷。”又《池北偶談》說,“唐司空圖《一嗚集》十卷,《雜著》八卷、《碑版》二卷、(民國臨淄縣志載為三卷)前有自序云,所撰《密史別編》又確《絕麟集述》,以其自著也。”(見《山東通志》)。

房玄齡  (公元579~648年)唐齊州臨淄(今屬淄博臨淄區)人,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唐初賢相,彥謙子,隋末舉進士,任隰城尉。唐兵入關中,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助李世民籌謀帝位。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后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曾受詔重撰《晉書》。其言論見于《貞觀政要》。并與顏相時、呂才等奉詔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卒謚“文昭。”

段文昌  元唐齊州臨淄人,唐開國功臣志玄裔孫。字墨卿,一字景初。歷官西川節度使,元和中為翰林學士,穆宗朝入相。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鄒平郡公,白檢校左仆射徙帥江南,又節度西川卒。著有《憲宗詔誥;》二十卷,《段文昌集》三十卷。文昌精饌事,享用甚奢,官署廚房稱“煉珍堂”,出門在道上稱“行珍館”。又自編《食經》五十卷、時稱“鄒平公食經”。

段公路  唐臨淄人。撰《北嚴錄》三卷(見民國·臨淄縣志)。

段成式  (約公元803~863年)臨淄人,系唐穆宗宰相段文昌子,字柯古。約生于唐德宗十九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成式篤志好學,博覽官府秘籍在內的大量圖書。歷任官職,最后升至太常少卿。他能詩善文,著有《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鷹品》《廬陵官下記》二十卷(已佚),《錦里新聞》二卷,《漢上題襟集》三卷,《諾臬記》一卷,《鳩異》一卷,《破虱錄》一卷。所著詩詞,《全唐詩詞》,《全唐詩》收三十多首。其文《全唐文》收十一篇.在文壇上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段安節  唐段成式子,是位音樂家,妻溫氏是其父至友溫庭筠之女。《新唐書·段成式傳》:“子安節,乾寧中,為國子司業,善音律,能自度曲云”,后來官至朝議大夫。著有:《樂府雜錄》一卷,《琵琶故事》一卷。記錄唐玄宗開元以后關于樂部、歌舞、俳優、樂器、樂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在唐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善  導  (公元613~681年)唐臨淄人。初師事明勝,習三論。后轉師道綽。提倡念佛,宣傳凈土法門。著有《觀無量壽經疏》、《船舟贊》等。日本凈土奉為高祖。

慧 沼 唐淄川人,唐高僧,在崇福寺譯《大寶積經》,沼預于證義。著有《唯識了義燈》、《質圓測之異義》等。

 

五  代

 

石  昂  后晉臨淄人。家有書數千卷,延四方之士,研究學問,不求仕進。節度使符習高其行,以為臨淄令。監軍楊彥朗諱石,更其姓曰右,昂不受其辱.解官歸。高祖詔求孝悌之士,昂應詔至京師,官宗正丞,遷少卿。出帝即位,晉政日壞,昂數極諫不聽,乃稱疾歸里著述。撰著軼失。

 

宋  朝

 

王  樵  北宋淄川人,字肩望。居縣東北梓橦山下,稱淄右書生,博通群書,精于周易,亦善擊劍,為時人所重。咸平中,契丹游騎渡河,舉家被掠,樵即棄妻子,挺身入契丹訪父母,累年不獲,還里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自謂父母生身一場,不能為父母報仇,乃贅疣耳!因自稱贅世翁,唯一論兵擊劍為事。曾一驢負裝,徒步千里,晚年兩去塞下,“求滅遼復仇”。后因不用遂歸,過萌水數里,脫去兵裝,換常服(今稱變衣鋪),一生念念不忘滅遼復仇。晚年于城東南隅壘磚自環,呼為繭室,銘其門曰;“天生王樵,薄命寡志,材不濟時,道號贅世,生而為室,以備不虞,死而藏形,不虞乃備”。后感疾,即入繭室中自掩戶卒,囑以左劍隨葬。著有《游邊集》二卷,《安邊三策》,《說史十篇》(皆己散失)。濟南李芝為之作《贅世先生傳》見省志及《靈泉文集》。

王辟之  宋臨淄人,字圣涂。治平四年舉進士。元祐間知河東縣,晉知忠州,均有政績。豫章黃庭堅為之兩次作記,稱他“吏治膚敏,舉祀典以教民”。“知務樂善,擊強撥煩,才有余地,可以知其賢矣”。辟之著有《澠水燕談錄》十卷。見民國《臨淄縣志》。

李  成  (公元919~967年)北宋初營丘(今淄博市臨淄)人,字咸熙。山水畫家。有《山水畫訣》一卷.據《四庫存目提要》說:“宋人諸家畫錄,不言李成有是書.殆后人依托其文,與王氏畫苑所載,嘉定中李澄叟山水訣大同小異。大抵庸俗畫工有是口訣,輾轉相傳,互有損益,隨意偽題古人耳。”其畫風筆勢鋒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如夢霧中,時稱“惜墨如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精妙的技藝被稱為五代、北宋“三大流派”(指李成、關同和范寬)。當時有評論者說“三家遺跡,照耀古今,為百代之師”。

李馀慶  金臨淄人。以文學名于世,撰有《齊記補》(一說《齊地補記》)見《民國臨淄縣志》。

楊宏道  南宋淄川人,字叔能。有詩名,金末補父蔭不就,避亂走襄漢,晚年寓居益都,以詩文自娛。著有《小亭集》、《事言補》等書行世。延祐三年贈文節。

趙師民  宋臨淄人,字周翰。九歲能述文,青年舉進士,歷官國子監直講,著作郎,崇文院檢討,宗正丞,在經筵十余年,三遷刑部郎中,使領宗正。撰有《齊太公·桓公碑記》、《正官名義》、《文集三十卷》、《儒林舊集》三十卷。民國《臨淄縣志·藝文志》轉引陳鵠《西塘集·續舊聞》云:“趙龍圖(指趙師民)名重當世,詩思尤精。如:‘麥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又‘曉鶯林外千聲囀,芳草階前一尺長’。前輩名流所未到也”。

賈  同  宋臨淄人,原名罔,字公疏,真宗賜名同,字希德。篤學好古,有時名,舉進士,歷官兗州通判。天圣初上書言丁謂造瑞欺先帝。今宜明告天下,以徵其謬。又言寇準忠亮,不宜貶黜。時章獻太后臨朝,人以為難。再遷殿中丞,知棣州卒,門人謚曰“存道先生”。著有《山東野錄》七篇,《諫書》四篇。

崔遵度  宋本江陵人,徙淄川,字堅白。好學,七歲受經于叔父憲,太平中舉進士,為臨汾主簿,咸平時官國史編修官。祥符元年同修起居注。改左司諫,賜工部侍郎。掌右史十余年,立墀上,常退匿楹間,慮帝之見。善鼓琴,著有琴箋及文集二十卷。遵度在《琴箋略》中說:“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聲也。往者藏音而未談來者,專聲而忘理。琴箋之作也,庶乎近之,茍其缺也,請俟君子”。世稱其知言。

麻仲英  宋臨淄人,希夢孫。七歲能詩,十七歲試禮部,以親老不仕。雙親歿,退居辨士里別墅,義行高潔,為里人解訟排紛。龐籍出鎮青州,薦舉于朝。詔為國子四門助教,東方學者多師之。當時有宋白者。見仲英七歲能詩奇之,贈一詩云:“宣毫歙墨川箋紙,寄與麻家小秀才,七歲能詩天骨異,前生應折桂花來”。仲英著述方志未載,因系宋代有名學者,特著錄之。

 

明  朝

王  教  明淄川人,字秋澄,明隆慶辛未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吏部,歷稽勛驗封考功文選司郎中,贈太常寺少卿。著有詩文,(見邑志),纂修(萬歷)淄川縣志三十七卷行世。

王  巽  明末淄川人,字亦山,廩生。著有《游晉詩草》,《客越集見》,詩作刊入邑志。

王  睹  明末淄川人,字似田,貢生,授京衛武學教諭,歷汾州府學教授。著有《暢然園稿》,所作詞賦選刊邑志。

王三近  明淄川人,字仲甫,號月蘆,天啟廩貢生,考授州判未赴任。著有《蘆花草》藏于家,詩作刊入邑志。

王士祜  明桓臺人,字叔子,一字子側,號東亭,康熙進士。著有《古缽集》行世。

王之春  明桓臺人,輯有《國朝柔遠記》二十卷(光緒十六年庚寅刊,卷十九、二十又名附編)。

王之垣  明桓臺人,字爾式,嘉靖壬戍進士,官至戶部郎,卒贈戶部尚書。著《歷仕錄》一卷,《炳燭編》一卷,《攝生編》二卷,《百警編》一卷,《諫議疏稿》四卷,《基命錄》三卷,《念祖約言》二卷,《惺心樓三編》無卷數,《日程編》一卷,《瑯琊游記》無卷數。

王之城  明桓臺人,字爾守,號會峰,萬歷間恩貢,歷知縣、溫州府同知等。著《海防要略》一卷。

王之都  明桓臺人,字爾章,號曙峰,萬歷乙未進士,官至開封知府。著《殫心錄》十九卷。

王之猷  明桓臺人,字爾嘉,號柏峰,隆慶進士,官至揚州兵備道、浙江按察使。著有《柏峰集》。

王與玫  明末桓臺人,字文玉。著有《籠鵝館集》四卷。

王與胤  明桓臺縣人,字百斯,明末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湖廣監察御史。著有《王與胤自撰壙志》、《隴首集》二卷、《西來集》、《一可已編》諸書。

王與端  明桓臺人,字方函,明末人。著有《栩齋集詞曲》十余卷,失傳。

王君賞  明淄川人,字汝懋,號四山,明嘉靖已未進士,授中書科舍人,歷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浙江、陜西僉事、花馬寺少卿等職,所賦詩作,選入邑志。

王圖鴻  明末桓臺人。著有:《春秋四則》、《三傳義例》、《字韻》、《唐末詩辨》、《八大家論斷》。

王建中  明末淄川人,字立極,廩生。與同邑諸名士結詩社,所著詩一帙。

王孟復  明末淄川人,庠生。著有《學究傳》,《田家樂事圖》,散失不傳。

王重光  明桓臺人,字廷宣,嘉靖辛丑進士,官戶部員外郎,調貴州參藩平蠻,卒于官。恤賜太仆少卿。著有《史論》、《五刑加減律議》、《太仆家訓》。

王崇義  明淄川人,字子明,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寧波府知府。著有《見一山人集》、《見一筆談》、《五經注辨》等書刊行于世。

王象云  (初名象需)明桓臺人,天啟五年進士,官大同、永清知縣及山西參議。著《王氏禮經解》。

王象艮  明桓臺人,字思止,號定宇,明末以明經官南京國子監典簿,知穎上、雒南二縣,遷姚安府同知。著有《迂園集》十二卷,李本寧為之序。

王象坤  明桓臺人,字子厚,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著《火經》一卷。

王象明  明末桓臺人,字用悔、號雨夢,著《雨夢集》、《鶴隱集》、《山居集》。

王象春  明桓臺人,字季木,明萬歷庚戍進士,官南京吏部考功郎中。著《地理俯察備要》不分卷、《問山亭集》十二卷、《齊音》、《 湖集》、《李杜詩評》諸書。

王象恒  明桓臺人,字微貞,號立宇,明萬歷乙未進士,仕至右僉都御史。著《西臺奏議》、《巡撫奏議》等書。

王象晉  (1561~1653年)明桓臺人,字康侯,小字金魁,號康宇,又字藎臣,明萬歷甲辰進士,歷官浙江布政使,壽九十三歲,卒于順治十年。著有《剪桐載筆》不分卷,《賜間堂集》二十卷、《清寤齋心賞編》不分卷、《秦張詩馀合壁》二卷、《群芳譜》二十八卷,《簡便驗方》、《滑耀編》(此書系象晉校定刊行)諸書行世。其未刊行的著作,新城縣志載有:《相封楚游》(不分卷)《郢封里吟》(不分卷)、《金陵像游》(無卷數)、《星暑紀言》(不分卷)、《春漕紀言》(不分卷)、《左濟刑書》(不分卷)、《保境集議》(不分卷)、《請雨經》(不分卷)、《操觚剿說》(不分卷)、《貝經》(不分卷)、《救荒成法》(不分卷)、《日省格言》(不分卷)、《日省撮要》不分卷、《詞壇匯錦》(無卷數)、《字學快編》(不分卷)、《艷雪集》(無卷數)、《詩語圖譜》(無卷數)、《保世藥石》、《廣受仁壽》、《風纂刪繁》、《鹺政紀略》、《保和庵硯田》、《衛生鈴鐸》、《神應心書》、《異夢記》一卷、《金剛經解》等書,惜多失傳。

王象益  明末桓臺人。著《景先樓集》。

王象蒙  明桓臺人,字子正,萬歷庚辰進士,歷官光祿少卿。撰《詩》一卷。《分甘余話》云,光祿公詩無傳本,近始見手錄詩一卷,略存梗概。

王象乾  (1546~1630年)明桓臺人,字子廓,號齋宇,明隆慶進士,仕至兵部尚書,卒贈太師。著《文選刪注》十二卷,《音韻類編》(卷數未詳),校定余繼登編《皇明典故紀聞》十八卷。

王象隨  明新城(今桓臺)人,天啟辛酉舉人,著有《王氏禮經解》行世。

史永安  明今周村區塘塢人,萬歷進士,授翰林庶吉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著有《翠飛巖集》、《長川詩》等行世。

畢  木  明今周村區西鋪人,字子近,號舜臣,明萬歷間以子貴受誥封。著有《黃發翁集》行世。

畢自嚴  (1569~1638年)明淄川人(今屬淄博市周村區),字景曾,明萬歷戊子舉人,壬辰進士,仕至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著有、《石隱園詩文藏稿》8卷、《度支奏議堂稿》20卷及其著述117卷,均刻印流傳于后世。

畢自肅  明今周村區人,字范九,號沖陽,明萬歷癸卯舉人,丙辰進士。仕至巡撫遼東都察院僉都御史。著有《撫遼茶語》二卷。

畢自寅  明今周村區人,字畏甫,號旭陽,明萬歷乙卯舉人,仕至南京戶部廣東司主事。著有《拱玉園詩》,晚年自稱淡隱,著《志隱集》和《選石齋詩輯》。

任  浚  明博山夏莊人,字海汪,號汶水,明天啟舉人,崇禎辛未進士,官芮城、榆次兩縣,后升總督在長垣被李闖王俘獲,途中逃歸鄉里,入清后官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遷刑部尚書等職。撰有《十三經注疏序》載邑志。

劉一相 (?~1623年)明周村鄉太河莊人,字惟衡,號頃陽。仕至陜西桉察司副使。著有《船政要覽》、《燕喜堂文集》等。

劉孔和  明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區)人,鴻訓子。著有《兵書》一冊(是編見《鄉園憶舊錄》)、《日損堂詩集》、《練要堂文集》若干卷。王漁洋稱他“文章豪邁洞達,詩尤奇姿”。

劉鴻訓  (1565~1634年)明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區)人.字默成。萬歷進士,累官少詹事,忤魏忠賢,斥為民。莊烈帝即位,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是時忠賢雖失敗,其黨仍滿朝,鴻訓乃毅然主持.次第斥之,人情大快。以事忤旨革職,謫戌代州,卒于戍所。福王時復官,編有《玉海纂}二十二卷。

安  仲  明淄川人,號葵盟,明萬歷丁未進士,歷任縣令、御史、太仆寺少卿。著有《柱史草》、《橫麓漫吟》行世。

孫  坦  明淄川人,字虎厓 。崇禎丙子舉人,著《虎嘯集》。

孫之獬  明淄川人,字龍拂,明天啟壬戍進士,任侍講以諫焚要典,削籍家居二十年。清順治時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付都御史,翰林院侍講學士后回籍,順治丁亥被農民義軍謝遷殺死。有《嫩水園集》、《澄江草》行世。

孫光輝  明淄川人,字華國,號夾谷,明嘉靖己丑進士,擢翰林第一。著有《青詞》數十卷。

孫志武  明楊州江都人,避仇遷居博山。志武字景烈。諸生,教授生徒。喜讀書,善談議、尤善畫梅竹。所作潑墨梅竹,皆疏挺有生氣。年八十尚日夕引燭抄書,纖纖作細字。

孫廷鐸  明博山人,字道宣,號煙夢,明崇禎壬午舉人,入清后曾任官廣東陽江縣。著有《詩集》五卷、《禮記敘纂》十篇,卒年七十八歲。

孫廷銓  (1613—1674年)明博山大街人,字伯度,又字枚先,號沚亭,明崇禎已卯舉人,庚辰進士。入清后,歷官吏、戶、兵三部尚書,太子太保,誥授光祿大夫,己亥充殿試讀卷大臣,曾奉命參定《大清律》加少保。康熙二年拜內秘書院大學士,參機務三年,告病歸里。著有《顏山雜記》四卷、《沚亭詩集》一卷、《沚亭文集》二卷、《漢史憶》二卷、《南征紀略》若干卷、《琴譜指法省文》一卷,刊行于世。《歸厚錄》十八卷藏于家。晚著《春秋鳩考》,書未成即病逝,卒年六十二歲,賜謚“文定”,世稱“孫文定公”。

李  寶  明博山人(明萬歷進士時輝父),字魯峰,以儒學教子,終身隱居山林,精樂易善琴,其遺文軼失。有題竹詩云;主人愛竹比瑯稈,幾度栽培幾度看。今巳枝枝成大節,直將斫作釣鱉桿。”又有詩句云,“手香丸藥后,心靜理琴余”。寄興其山林田園性趣。

李春陽  明臨淄人,貢生。官河間府通判,善詩賦文章,撰有《臨淄縣志十卷》。是書見府志云十卷。

沈  潤  明淄川人,字靜瀾,崇禎癸未進士,授潞安府推官,升寧紹臺道參議。撰有《越州帳史》、《刲股辨》行世。

沈  淵  明桓臺人,字子敬,別號澄川,嘉靖乙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 討,官至國子監司業,攝大司丞。著《澄川詩集》二冊、《中秘稿》一冊。

張  敬  明淄川人,字松石,明萬歷進士,官至禮部主事。著有《張儀部集》刊行于世。

張  麟  明末桓臺人,入清后改名霖、字杏墻,號曳尾堂主人。著有《杏村落花影詩集》(又名《杏墻詩集》)王漁洋為之序,刊行于世。

張一化  明桓臺縣人,字誠甫,號龍泉,以明經授靈壽縣令。著有《璞玉集》、《貫玉編》、《左氏摘粹》若干卷。

張中發  明末淄川人,邑增生,字智鵠,精書法,尤喜臨池工擘窠大字,已刻石上的有博山范公亭旁邊的“山高水長”、王銓部祠的“清風百世”等,龍跳虎臥,甚為極觀。其詩作入淄川縣志。

張四箴  明末桓臺人,字心勿。著有《濯足軒詩集》一卷。

張至發  明淄川人,字圣鵠,號憲松,明萬歷丁酉舉人,辛丑進士,歷任縣令、御史、大理寺左寺丞、光祿寺卿,刑、禮二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充丁丑會試正主考等官,著有《閣匯》三十函巳散佚。

鄭獨復  明桓臺人,字樂平,號簡安,萬歷已酉舉人,官至山西監軍道按察司僉事。著《林間錄》、《鐃庵錄》、《剩夫于說》、《田主帳佃戶議》、《凈土隨筆》、《凈土百詠》、《四書述》諸書。

鄭僖昌  明博山郭莊人,字全斯,明天啟諸生,隱逸不仕,自號鐵坡素民。著《鸛山堂集》藏于家。

趙  祜  明益都顏神鎮(今博山)人,自號玉沙。歲貢生,性簡淡不仕,著有《地理紫囊書》若干卷。凡三易稿而成。

趙進美  明博山人,字嶷叔,號韞退,明崇禎丙子解元,庚辰進士。歷經行人司行人太常寺博士,清順治順天鄉試同考官,刑、戶、禮三部給事中,甲午科湖廣鄉試正主考,江西按察副使,陜西布政司參政,福建按察使護理、巡撫,誥授中大夫,晉封通議大夫。著有《清止閣集》行世。

徐東癡 (1614~1686年)明萬歷新城縣(今桓臺縣)人。原名元善,字長公,號小巒,又名夜,別號東癡。十五歲考中秀才,十六歲中副榜。重氣節,喜游歷。詩文著述頗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時在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士禎搜集箱篋所藏徐詩,編為二卷,定名《徐東癡詩集》代為刊行。次年新城大水,東癡的詩文著述、包括《青囊集》等,盡皆漂沒。現僅存其后人徐承杰將先人珍藏的部分徐東癡詩稿等編印成四卷本在桓臺一帶流傳。

賈仲明  (一作仲名)明初淄川人,號云水散人,曾任明成祖文學侍從。著有《云水遺音集》、《錄鬼簿續編》等。是明代著名的劇作家和戲曲評論家。

耿鳴世  明桓臺人,字茂謙,號敬亭,明隆慶進士,仕至刑部主事改廣西道御史。著有《春秋釋義》二卷、《應天奏議》二卷《敬亭文略》。《敬亭自定年譜》、《隴西奏議》二卷、《中臺奏議》二卷及《陳要務十事疏》等。

耿庭柱  明桓臺人,字伯鎮,博士弟子,未仕。著《耿太淑人詩集》、《孫子摘要注》、《八陣圖注》、《良知圖》、《四警編》一卷。

耿庭柏  明桓臺人,字惟芬,萬歷壬辰進士,仕至浙江巡撫。著《奏疏》若干卷。

耿徐氏 明隆慶、萬歷年間山東新城縣(今桓臺縣)人。她自幼聰慧善學,十幾歲就寫出很多好詩詞。她的詩內容廣泛,簡潔明快,樸素無華。她作《寄子詩》,勉勵其在外做官的兒子,詩曰“家內平安報爾知,田園歲入有余資,絲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時”。江西監察御史王象蒙為她寫的傳略中,贊她“遇事剖決,有丈夫風,樂捐濟,好素淡,綺紈弗御,甘脆弗進,……”。她“指物呤詠,閨中佳制,積而成帙,集為《耿淑人詩集》”存世。

高  瑋  (1609—1668年)明淄川人,字握之,號繩東,明崇禎已卯山東鄉試解元,清順治丙戌進士,授河間府推官,后遇變亂河間失守、罷職歸里。著有《淄風輯略》《為善于家》、《三要圖說》、《家熟寶訓》、《規訓隨抄》、《南游詩草》、《護生編》、《遺言贅語》等書行世。

高  舉 (1553—1624年)明淄川人,字鵬程,號東溟,明萬歷庚辰進士,歷官知縣、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告病歸里。著有《西臺疏草》、《撫浙疏草》、《塤篪編》、《陶世名言》、《名文薈選》、《循良模范》、《夜光集韻》諸書行世。

高  昶  (約1481~1556年)明弘治年間益都金嶺鎮人(今張店區),精醫術,著有《鈐法》二卷,卒年七十余歲。

高  珩  (1614—1696年)明淄川人,字蔥佩,號念東,別號紫霞居士、明崇禎癸未進士,旋入詞林,選庶吉士。清順治乙酉授秘書院檢討,國子監祭酒,侍講學士,典試江南正主考,纂修《實錄》副總裁,詹事府詹事,國史院學士。歷任禮、吏二部侍郎、大常寺、大理寺少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付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晉階通奉大夫等官秩。著有《救荒略》、《仕鑒》、《勸孝匯編》、《窒欲編》、《存心二十二則》、《四勉堂箋刻》、《棲云閣詩文集》、《遇儒話》、《戒殺廣義》、《放心匯編》、《醒夢戲曲》等書行世。

高  捷  明淄川人,字中白,明萬歷丁酉舉人,甲辰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升戶部郎中,淮安知府,淮徐道付使、遵化道付使。著有《四書疏義》、《易學辭象》二集。詩作選入邑志。

高  譽  明淄川人,字南溟,明末廩監。與其兄高舉同纂《陶世名言》同選《名文薈選》,又有《唱和塤篪濤草》行世。其個人著作因戰亂散佚。

高  瑾  明淄川人,明末庠生,有詩作選入邑志。

韓  浚  明淄川人,字邃之。萬歷戊戌進士,授嘉定知縣,歷官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撰有《萬歷嘉定縣志》二十卷。《四庫存目提要》說:“元至元中秦輔之始創修縣志,明自洪熙至嘉靖,凡經四修,后于萬歷乙巳,復續為是編,頗勝他志;之鄙陋,然亦時有。疏舛如:以水利列于人物之后,已覺不倫;以古跡及寺觀,序于雜記門中,更為非例。又如疆域考稱,自宋分昆山之東境以置縣,不知《南畿 志》載:“宋割昆山安亭等五鄉于練祁市置縣,《輿地考》載:“嘉定縣原名疁城鄉也。”

韓超然 明臨淄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舉人,授蒲州知縣,在官廉明,開渠引水,興學重教,譽為“山西名官”。著有《宦游錄》,內集詩105首。

翟  珂  明淄川西河人,明末庠生,字荊陽,號左江,誥授武義都尉,任浙江金華府參將。精醫術。入清后,隱居山中。著有《俯察秘旨》、《青囊注解》諸書行世。

翟風翀  明益都(今博山)人,字爾騰,號凌元。萬歷甲辰進士,歷官兵部侍郎,巡撫天津。著有《西臺奏議》。

薛鳳祚  明末清初淄川人,字儀甫。精研天文歷法。著《對數比例》、《求歲時》、《太陽太陰諸行法源》諸書行世。

 

清  朝

丁  昶  清淄川人,字旭開。諸生,撰有詩若干卷,《山東通志·藝文志》著錄名曰《丁昶詩》并說“散佚不存”。

于  棠  清臨淄韓家莊人,字蔭南,任濟寧州學正。著《時源集方》。

于又發  清臨淄人,字繼武,號曉村,乾隆舉人。著有《治家格言》一卷、《清軒文集》數卷、《綠蘿山房文集》一卷。

于云生  清臨淄東關人,字山來,嘉慶舉人,任濰縣教諭。著有《綠野堂詩集》。

于允昱  清桓臺人,字星曙,號華若,清初廩貢,歷官兵部督捕司主事,兵部武選司。著有《繼善堂詩草》、《經驗海上仙方》。

于律元  清臨淄人。著《見山堂詩集》一卷。

于覺世  (1619~1691年)清桓臺人,清初進士。著《居巢集》一卷、《燕市集》一卷、《使越集》一卷、《嶺南集》等書。

于桂秀 (女)清新城索鎮(今屬桓臺縣)人,通經史,善詞章,精于詩.時人稱“于才女”和“詩伯”。后與淄川張至發的玄孫廷敘結婚,著有《無夢詩集》。《山左詩鈔》曾刊其詩作,壽七十余歲。

于夢菊  清臨淄東關人、字淑陶、邑增生。著《濫竽集詩》五卷。

于崇敕  清桓臺人,字丹符,號蒼巖,乾隆戊辰會試中明通榜,任堂邑教諭。著有《世雅堂詩集》二卷。

于登堂  清臨淄人。著《學庸注》。

于錫疇  清臨淄人,雍正武舉。著有《綠樹堂詩集》一卷。

萬景陶  清桓臺人、乾隆三十七年貢生,任萊州訓導。著《硯田雜錄》。

馬慶灝  清臨淄人。著《蠡古匯編》。

馬光玉  清長山(今周村區)人,著《樂山堂吟草》。

馬作肅  清原籍臨淄,后移居樂安。著《圣學引蒙》。

王  寧  清臨淄王家莊人,字仲坤,乾隆貢生。著《課幼淺業》。

王  沅  清臨淄人,嘉慶舉人,任東平州學正。著《荊園詩文集》。

王  勛  清臨淄人,乾隆進士,官浙江金嚴衢道。著《東海集》、《東萊集》、《石落山房》。

王  涵  清臨淄人。著《斗園詩稿》。

王  瑛  清臨淄王家橋人,字修武,武庠生。著有《蓼村詩集》行世。

王  樛 系王鰲永之子,字子下,以父殉難,晉通政大夫。著有詩文,選入邑志。

王  翱  清桓臺人,字鶴皋,咸豐拔貢,官四川羅江、璧山二縣知需。著有《叢蕓閣詩文集》。

王  驥  清淄川人,字北野,號遜圃,乾隆拔貢,任泗水縣教諭。著有《間窗偶筆詩稿》。

王  瀛 清臨淄人,字文洲,號愚谷,別號東村。康熙壬辰進士,官郾城知縣,著有《東海集》,《東萊集》,《石落三房村草》。(以上三書見《山左詩續鈔》)

王一士  清臨淄人。著《一齋詩稿》。

王乃世  清臨淄人。著《陋室詩草》。

王士貞  清淄川人,清初舉人,著有詩,選入邑志。

王士驪  清初桓臺人,字貽西,號幔亭。著《就園小詠》一卷。

王士祿  (1625~1673年)清桓臺人、清初進士,著《十笏草堂集》八卷、《焦山古鼎考》一卷、《司勛五種集》二十卷、《西樵詩集》、《讀史蒙拾》、《燃脂集》、《炊聞詞》二卷、《圍爐詩話》、《毛詩稽古編》,《辛甲集》、《上浮集》、《表余堂集》、《閨閣語林》、《朱鳥逸史》一卷,《南榮曝余錄》、《積實別錄》、《神驛堂脞語》、《毛角陽秋》、《漫士壁觀錄》、《群言頭屑》、《夢覺聞話》等書。

王士譽  (1613~1675年)清桓臺人,字令子,號筆山,順治舉人。著有《筆山集》、《蔥楚集》、《毳褐集》、《采籬集》諸書。

王士禧  清初桓臺人,字禮吉,一字仲受。著有《抱山堂詩集》、《送懷草》、《豫游草》和《月泉吟社詩集》各一卷、《表余落華合選》十一卷。

王士驥  清桓臺人,清初進士。著《聽雪堂詩集》、《聽雪堂詞集》、《游大梁詩集》。

王之惠  清臨淄人。著《愚軒詩草》。

王與襄  清桓臺人,字龍師,清初進士。著《歷亭詩選》一卷。

王元鏞  清臨淄人。著《曙樓詩稿》。

王友詢  清臨淄人,康熙武進士,任吉州總兵官。著《苗蠻全圖》、《教練輯要》、《閱史約記》、《西征紀略》。

王曰賡  清臨淄人,乾隆進士,官凌云縣知縣。著《茂荊堂詩稿》一冊。

王心恒  清桓臺人,字立堂,歲貢生。著有《緣野草堂集》。

王心清  清臨淄人,乾隆舉人,任蓬萊教諭。著《竹堂詩集》,楊大受作序。

王允熙  清桓臺人。著《退齋集》。

王允灌  清桓臺人,字愚泉,號荔鄉,道光丙辰進士,授閣中書,辛丑充會試同考官。著有《王氏詩源》二卷,《必恭編》一卷,《王氏世科錄》一卷,《王氏合集書目考略》一卷,《雙梧軒日札》二卷、《詩集》三卷。

王樂三  清臨淄人。著《臥雪樓詩》四卷。

王兆杲  清桓臺人,字東旸,康熙拔貢,精篆刻,工書法。撰有《蠶尾后集》刊刻行

王兆注  清桓臺人。著《湘江集》、《游粵西詩集》。

王兆郯  清初桓臺人,字圣從,號石耳山人。纂輯《悅心錄》八卷,卒年八十六歲。

王啟睿  清初淄川人,字玉琴,一字玉煙。善詩。著有《水弦樓集》,未刻。

王啟涑  清桓臺人,字清遠,號石琴,清初廩貢,任茌平教諭。著《西城別墅集》、《茌山詩存》、《因繼集》、《聞詩堂隨筆》、《聞詩堂小稿》、《讀書堂近草》、《蘇詩補注》。與其父王士禎撰《阮亭行述》一卷(康熙辛卯刊藍墨印刷),又曾與崔黍谷、孫湘南纂修新城縣志,壽七十五歲。

王啟座  清初桓臺人。著《金臺雜詠》、《學詩偶存》、《蓮香亭詩草》。

王祖肅  清初桓臺人。著《敬亭自記年譜》一卷(康熙間精刻)。

王祖昌  清桓臺人,字子文,清初貢生。著有《秋水亭詩集》四卷、《文略》四卷行世。

王穎士  清臨淄人,康熙進士,官內黃知縣。著《治黃記略》、《石居詩文集》。

王霽云  清臨淄人,康熙舉人,任博平教淪。著《丹溪集》。

王鱉永  清淄川人,字蘅皋,明末進士,清順治間,奉旨招撫山東殉職,贈戶部尚書。著《息軒詩》行世。

王克昌  清臨淄人,字燕友,號澹園,康熙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著有《澹園文稿》。

王道然  清桓臺人。著《四書貫通解》.《文略》四卷。

王銓賢  清桓臺人,著《四書參錄講義》。

王祖眺  清桓臺人,著《漱玉集》、《晚香集》。

王宸佶  清桓臺人,著《端谷詩草》。

王宗漢  清博山人,字化南,號清溪,清同治舉人,官德州學正,壽五十六歲,卒于任所。遺著有《還瀆山房詩稿》一卷待梓。

王謙志  清博山人,字六吉,號孝湄,道號益園,清康熙十一年壬子鄉試第七名,授兗州府魚臺縣教渝,升威海衛教授,詩文著述甚富,惜后人中落,多被散佚。傳世者,詩入《山左詩鈔》、《白雪樓詩集》、《古棠集》、《崩樓記》、《松影閣記》、《白雪樓文稿》。

王克寬  清臨淄人,雍正舉人、著《毅齊詩草》。

王冠石  清臨淄人,字筠園,乾隆舉人。著《周易注》二卷行世。

王涌泉  清淄川人,乾隆貢生,一生舌耕自給,曾有聯云:  “雖無半壟地,卻有十分春”。撰述之書散失。

王時發  清臨淄人。著《汲古軒詩集》。

王媚川  清臨淄人,精于痘疹,著有《痘疹精言》。

王金誥  清臨淄人,同治舉人,任朝城訓導。著《周易傳義合抄》。

王繪堂  清臨淄東古城莊人,字素園,增生。著《一琴山房詩集》。

王所性  清臨淄孫樓人,字喻亭,廩生。著《管見錄》、《脫穎集》。  

王學之  清臨淄人,著《古槐堂詩草》。

王道蕩  清淄川人,字無偏,號鏡齋、乾隆庚子舉人,官文登縣教諭。著有《鏡齋文稿》。

王培荀  清淄川人,字景淑,號雪嶠、道光辛己舉人,官四川榮縣知縣。著有《蜀道聯吟集》一卷、《寓蜀草》、《鄉園憶舊錄》、《聽雨樓隨筆》十卷、《管見舉隅》二卷、《讀書緒論》二卷等書行世。

王敬鑄  清淄川人,咸豐戊午科舉人,纂修宣統《三續淄川縣志》二卷行世。

王酉堂  清淄川人,原名廷標,一字行,號辛亭,嘉慶丙辰歲貢。著有《消間詩草》。

王隆虞  清博山人,清咸豐間優貢,字舜卿,號琴南。著有《琴南詩草》、《粵游紀事》等書。

王茂峻  清桓臺人,字超峰,清末諸生。著有《古愚齋詩集》。

王錫嘏  清桓臺人。著《族約》一卷、《思補遺集》二卷。

王煃焯  清臨淄人。著《鴻雪館文詩集》。

王彭年  清桓臺人,字壽卿,光緒丙子舉人,就職知縣,旋改陽信訓導。著有《筆花軒集》、《詩文雜作》,卒年七十三歲。

王樹的  清桓臺人,字中甫,清末舉人,任奉天東安、黑山等縣司法科科長,著《無名軒詞鈔》待梓。

王毓璋  清桓臺人,字湘琬,清末廩貢生,精研醫學脈理,著《癥治便覽》十二卷行世。

王樹愿  清末桓臺人,字子厚,候選總,精針灸術,著有《針灸揭要》藏于家。

王宸拊  清末桓臺人。著《批解證治準繩》。

王維浩  清桓臺人。著《于茲山人詩文草》。

王維度  清桓臺人。著《御題山房詩草》,《柯茗掌錄》。

王樹楠  (1859—1936) 清桓臺人,字晉卿,號陶廬老人,光緒進士,官至新疆布政使,入民國,曾參加編修《清史稿》。所著有《陶廬文集》、《費氏古易訂詁》十一卷、《爾雅郭注佚存補訂》二十卷、《新疆山脈圖志》六卷、《新疆國界圖志》一百六十卷(國民十二年東方學會鉛字印本)等書行世。

王廷棐  清淄川人,字景周。諸生,撰有《日用俗字錄》一冊,《仰古增今對聯》九百余首。

王時亮  清臨淄人,字寅蒼.乾隆癸酉舉人,歷官衛輝知府,著有《紫泉吟詩稿》。是集見省志。

王相符  清淄川人,字立齋,號小山。著《小山遺詩》  (見《山左詩鈔續》)。

王佳賓  清淄川人,字巖客,號麗農。諸生,與張廷采同撰乾隆·《重續淄川縣志》八卷。是志成于乾隆丙申,《凡例》說,“邑志續修于乾隆癸亥,迄今已三十余年,其間人物事跡,皆分類續補。輿地建置諸志,亦補其遺,間有訂正。附記本條據本書。”佳賓個人著述,有《蒼雪齋稿》,據《山左詩續鈔.佳賓條》引{劉遽亭希莊傳》云;“先生(指王佳賓)銳意古學,才名噪甚。乾隆丙申,邑宰延修邑乘,考徵博洽,文筆古雅。中年喪偶,二子亦亡,孑然一身游江南。生平所作詩,號《蒼雪詩稿》,不下萬首,又有山文集數種,攜以自隨,盡毀于火。未幾卒于亳(安徽亳縣),寄葬焉”。

王廷楠  清淄川人,字楚材。貢生著《睡余軒稿》

王啟浣  清新城(今桓臺)人,字凈名,士祿子,撰《論詩絕句注》。王士楨在《漁洋詩話》中說;“余往如皋,馬上成論詩絕句四十六首。從子凈名(啟浣)作注,人謂不減向秀之注莊,后不三十夭卒”。

王敏入  清淄川人,字子遜,號梓嚴。諸生,有《追遠集》。舊志說:“敏入系瑞永子,親歿家貧不能具碑,乃手鐫父詩于黌山、泰岱及千佛,華不注,長白諸山,以圖不朽。”

王觀正  清淄川人,字覲光,號如水。諸生,著有《問心集》、《潛齋集》、《退省齋詩詞》。諸篇見《山左詩續鈔》。

牛元愷  清桓臺人,字際唐,光緒貢生。著《枕流草堂詩稿》。

牛清和  清桓臺人,字霽園,清末太學生,精醫學,專門婦幼、咽喉諸科,著《醫學喉科述》藏于家。

邊鳳岐  清臨淄人,宣統拔貢,仕邑清理學務款產員。修《臨淄鄉土志》一卷。

邊來同  清臨淄人。著《杜蔭山房詩》。

石熙祚  清長山縣七里莊人(今屬周村區),清末官至禮部主事。撰有《太學講義序》、《清麓文集約抄書后》與孫仲玉著《太學講義》等書合刊。

田粹中  清桓臺人,字完白,清初歲貢,任臨清州學正。著有《葆旦集》行世。

史載筆  清桓臺人。著《淡云山房稿》。

馮君擢  清淄川人,字丹林,號龍川,乾隆甲午舉人,官郯城教諭,卒年八十四歲。著有《抑抑齋稿》。

馮繼照  清淄川人,字麗南,號荻橋,嘉慶辛酉拔貢,由教諭升河南靈寶知縣,卒年八十五歲。善隸書、耽金石、工篆刻,著有《正字簡》四卷(道光二十八年柳波館刊),《史學提要》、《柳波館詩文集》,纂輯《般陽詩萃》行世。

司天開  清淄川人,字統周,一字宇周,號般源,清末貢生,未仕。著有《四書未信編》。

邢萬林  清臨淄大交流莊人,字茂泉,精于外科,著有《小兒瘋癥錄》、《針灸輯要》行世。

李祐之  清周村人,順治貢生,授雩都知縣,晉無為知州。著《居官明允集》行世。

李  甲  清臨淄人,康熙拔貢。著《黜浮編》、《綠雪居文稿》。

李  巒  清臨淄南臥石莊人,字曉峰,廩貢。著《經解》八卷。

李文貞  清臨淄安樂店人,附生。著《李氏家訓》。

李時白  清初博山人,字嘿庵。著有《詞令》二卷。

李  憲  清淄川人,字玉春,清初進士,授孝豐知縣,卒于官。著有《養生錄》百卷、《四香齋集》三十卷、《黃庭經集注》藏于家。

李堯臣  清淄川人,字希梅,邑諸生。著《四齋文集》十卷、《詩集》一卷、《書譜》二卷刊行于世。

李導江  清淄川人,字又東,一字岷源,號南村,廩貢生,官萊州府訓導。著有《半野園詩鈔》。

李守中  清博山人,字時庵,清光緒舉人,主講般陽書院,后任天津巡警總局稽查、山東上下游河防局委員。著《還讀山房匯稿》未梓。

李嗣真  清桓臺人,字愿中,清初進士。著有文集二十卷藏于家。

李志和  清博山人,字鼎梅,乾隆戊戌歲貢,選觀城學訓導末仕。著有《四書瑯玕》。

李師愿  清長山(今周村區)人,字淑同,號芥舟。嘉慶辛酉進士,官建德知縣,著《芥舟存稿》。

李斯佺  清長山(今周村區)人,字松客。由難蔭歷官兩淮鹽運使,著《問心集》。

李      清長山人(今周村區)字玉樹,號竹亭。歲貢,官清浦知縣。著《閑放集》(據自序是集為罷官時作)。

李質醇  清本籍洪洞,寓居淄川,字厚安。博雅好古,工書畫,又精鍛銅之法,尋常爐器,經其手玩,光彩奪目。著有《燒爐新語》。性慷慨好施,淄人為之建銅肖像祠之。

李琚山  清博山人,著《加年集》。據縣志。

李鴻雷  清桓臺人,著《新高水患平心說》一卷。

李鴻霪  清桓臺人,著《觀海集》、《觀海余則》、《滇南集》。

畢世濟  清雍正已酉科舉人,字仲未,卒年八十七歲。所著諸書多被焚,所留唯《大學衍義例詮疏》、《足食、足兵、民信三編》若干卷,藏于外孫高木欣家。

畢東果  清初周村人,字夢李,增生。著有《雜詩》一卷、《六一社紀程》一卷。卒年八十一歲。

畢海光  清初周村人,(系康熙戊午山東解元畢世持子),字崑朗,號澗堂、諸生。著有《澗堂詩草》與其父合編《解元詩》,選入《山左詩鈔》。

畢際壯  清初周村人,字履禮,邑庠生,卒年二十八歲。著有《匹槐書舍詩草》。

畢際有  清初周村人,字載積,拔貢生,仕至江南通判、知州。著有《存吾草》、《淄乘徵》、《泉史》等書。

畢際謙  清初周村人,原名際昌,字六吉,自號市隱,卒年八十歲。著有《市隱詩草》、《市隱雜錄》。

畢際彥  清初周村人,字稚韓、庠生。著有《自吟草》藏于家。

畢際廉  清初周村人,字孝先,庠生,工書善詩,著有《芳圃詩草》。

畢際竑  清初周村人,字孟議,歲貢生,晚年選授郯城縣訓導,自號訥庵。著有《訥庵癡說》藏于家。

畢際竩  清初周村人,原名際奇,字仲友,拔貢生。著有《來鶴堂詩草》,卒年七十二歲。

畢盛鉅  清初周村人,字韋仲,拔貢生。著有《石隱園唱和集》,卒年七十四歲。

畢岱熏  清淄川人,字叔和,號端溪,乾隆壬子舉人,任武城縣教諭、武定府教諭。著有《周易集解》、《眾綠園詩草》藏于家,卒年八十二歲。

畢遠芩  清周村人,字鳳輝,道光丁酉科拔貢,主講般陽書院。著有《寄軒詩草》。

畢奉先  清桓臺人。著《靜安詩鈔》。

畢先奎  (1852~1938年)淄川黃埠村人.字柳村,晚年自號云陽道人。通繪事,善畫山水花卉,尤擅于小寫意,著名田園畫家,在魯中名噪一時。其子德景(字稚村)繼承其技法,所繪花卉禽鳥亦頗有成就。

畢寧清  (1874~1925年)清博山人,字榮九,是博山內畫最早的一位工藝美術家.所畫精致蘊藉.妙趣橫生,有獨特的風格,馳名國內外,縣令、府尹,英國客人,都曾登門拜訪,向他求畫。他的這種藝術直接傳授其兒輩畢寶三、畢恒遠和門人張文堂、趙雨亭。他們在國際鼻煙壺畫壇上均頗負聲譽。

畢道遠 (?~1889年)清末淄川縣(今周村區)人,字仲任,號河東,官至禮部尚書。居官清正,治家儉仆。喜作詩,書法名重一時,作品傳世。

成聿   清桓臺人,字景炎,號東冶,清初貢生,精研易學。著有《筮易疏解》、《桓臺勝覽》、《金碧游草》、《西城唱和》、《藏笥集》等諸書藏于家。

成開蔭  清桓臺人,清初增生,深于史學,著有《歷代史考》、《歷朝帝王世系》、《守拙齋詩稿》行世。

成元濟  清桓臺人,字巨川,又字濼源,嘉慶歲貢。著有《周易會解》、《儀禮鄭注刪增》、《春秋三傳輯要》藏于家。

成夔年  清桓臺人。著《夢花集》、《步香集》。

成若闕  清淄川人,字裕齋,光緒間貢生。著有《槲陵詩文集》藏于家。

成緒武  清末桓臺人。著《秋心齋詩集》。

光若愚  清初博山人,字仲韜。著有《禮記類纂》三十二卷,三易稿而后成。卒年七十四歲。

呂  榮  清博山人,字伯仁,清增生,工書法,善岐黃。著有《雞肋集詩草》。

呂  烶  清桓臺人,字秋帆,號悔庵,清廩貢生。著有《四書翼注論文》三十卷、《參注易經上經》一卷,藏于家。

呂  銅  清博山人,字丹陽。邑增生,著有《招月軒詩集》、《三余雜錄》,俱遭回祿之變無存。

呂道源  清博山人,字樂天,號陽坡,以畫蝶擅名。

安繼振  清初淄川人,字幼癡,著有《鴻溟園詩集》藏于家。

安于拙  清初淄川人,字去巧、增生,卒年九十五歲。所著有《懶漫村草》藏于家。

安大介  清淄川人,原名岳,字天錫。順治甲午舉人,任高密教諭,著有《鴻冥園集》。

朱惟吉  清臨淄人。著《禹貢圖考》、《四書記略》。

伊  辟  (1623~1681年)清桓臺人,字翕庵,順治已未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付都御史,卒于官。有《按晉奏議》、《輯錄名臣奏議》。

伊應鼎  清桓臺人,字元吉,別字戒平,乾隆丙辰進士,官安陽令。著有《精華錄》,《會心偶筆》行世,壽八十七歲。

伊  奫  清桓臺人。著《怡情集》。

齊來臣  清臨淄城里人,廩貢生。著《自鏡堂詩草》。

齊中澄  清臨淄南門人,字秋渠。著《曉園詩文》一卷。

劉毓松  清臨淄人。工外科,著有《外科經驗圖方》(一名《外科圖說》)。

孫宏綬  清初淄川人,字佩組,貢生,任博興教諭,乾隆八年分修《淄川縣志》。

孫  蕙  清淄川人,清順治辛丑科進士,授寶應知縣仕至戶科掌印給事中。著有《笠山詩選》、《歷代循良錄》、《安宜治略》等書行世。

孫琰齡  清博山人,字禹年,清初貢元,考定州同知,未仕。曾避亂居柿巖(今博山城西北和尚坊)。著有《石來軒》、《柿巖小律》、《燕游草》等書藏入家,其詩作被選入淄川縣志。

孫廷錫 清博山人,字文田、由官生曾任保安縣知事。著有《拙鳴集》,卒年八十八歲。

孫寶仍  清初博山人,字孝堪,號恕齋,未仕。著有《時繹堂集》行世。

孫寶仁  清博山人,字伯純,又字學淳,清初廩膳生,棄科舉,與弟寶信(字德有)、寶任(字叔重)究心詩文至老不倦。著有《禹石樓集》,其弟寶信著有《西郭藏稿》,寶任著有《黃雪舫詩》及《六息齋詞》。

孫寶侗  清博山人,字仲愚,清初人、廩貢未仕。著有《敦裕堂詩集》行世。其孫惟諫有病臥床三十年,手不釋卷,著有《山外集》。

孫 繸  清博山人,字子佩,乾隆庚寅舉人,官吳橋鉅鹿、贊皇等縣。著《捕蝗說》一卷、《述蝗起滅及弭捕法》。

孫世柱  清博山人,字砥中,精醫學,工書法,著《見山堂醫鑒》。

孫淑璐  清博山人,字逵夫,善醫術,著《浣雪軒古方精義》。

孫毓瑗  清博山人,字上引,號春溪,清國學生。著有《愜心集》一卷。

孫善全  清博山人,字德宇,號月泉,清國學生。著有《凝翠館詩集》。

孫崇基  清博山人,字樂只,號辰已山人,廩貢生。著有《辰已山人遺稿》。

孫  絡  清博山人,字伯連,乾隆庚辰舉人,授東平府學正壽七十一,卒于任所。著《觀復堂集》。

孫崇祚  清博山人,字幼長,號曾山,道光丙申歲貢,授鄒縣教諭。著有《鄉黨便考》、《槐蔭堂詩文集》。

孫崇垣  清博山人,字東掖,清廩貢生,任鉅野、滋陽訓導,海陽縣教諭。著有《種松書屋詩集》四卷。

孫崇壇  清博山人,字仲吟,清附貢生。著有《心泉詩集》一卷藏于家。

孫錫嘏  清淄川人,號東泉,光緒乙卯科以年登八十,欽賜付貢生,年九十尚能批改文藝。著有《文集》四卷、《詩集》四卷、《詩余》一卷、《東泉閑話》八卷。

孫履青  清桓臺人,字禮符,清末廩貢生,任夏縣教諭。著有《云樵詩集》傳世。

孫迺瑤  (1861—1916年) 清淄川董家莊人,字伯琴,庠生,致力理學。撰有《日記功過冊》稿,歿后,由其弟搜輯遺文數卷,曰《孫伯琴先生文集》,刊行于世。

孫濟全  清淄川人,字星垣,號迂山,同治甲子舉人,官縣訓導、主講曲阜昌平書院。著有《迂山詩古文集》藏于家。

孫迺琨  (1861—1940年) 清淄川董家莊人,字仲玉,世稱靈泉先生。邑庠生,曾受業陜西三原鴻儒賀瑞麟之門,終生從事教學達五十余年。曾主講于長山“靈泉精舍”、“存古學舍”和陜西三原“正誼書院”。晚年在家設立“明復精舍”,聚徒講學。其刊行于世的著述有:《周易講義》、《春秋輯義》、《大學中庸輯說講義》、《太極通書答問》、《西銘輯說講義》、《讀易緒論》、《通書集義》、《四書集義》、《洪范輯義》、《通書說略太極圖》、《管見文集》,《焦雨田先生年譜》、《賀清麓先生年譜》、《靈泉文集》、《靈泉著述摘要》等書。未刊印的遺作有《答門弟子問》、《詩稿》、《易經系辭》、《論語孟子集義》若干卷,由其子孫和亭貯藏。

孫宗元  清淄川人,字柳下,號長卿。順治乙未進士,歷官思恩府同知,著有《燕翼堂遺詩》(見《濟南府志》)

孫奉和  清淄川人,字仲介。著有《聊復爾居詩草》。

孫惟諫  清博山人,字子犯,又字仰屋,號山外。寶侗孫,著《山外集》(按惟諫幼知好學,弱冠得異疾,仰臥三十余年,手不釋卷)。

孫伯掄  清博山人,著《我法二十四編》六卷。據縣志。

孫騰蛟  清淄川人,字鍾北。諸生,著《碧梧草堂遺詩》。

孫克昌  清淄川人,字恃德。諸生,著《西谷詩草》。內中《清明》詩云:青山迢遞日出斜,溪水磷磷漾淺沙。—架秋千人不見,東風開遍小桃花。”

孫景曾  清淄川人,字會一。諸生,著《萬綠園詩草》。

牟作梓  清桓臺人,字琴宜,號東山,武舉人。著有《詩草》數卷。

蘇鳳鳴  清臨淄人。著《半經堂詩》一卷。

辛  研  清末桓臺人。著有《計然子》十五卷。

宋若蓉  清桓臺人,字鏡林,清末歲貢,任臨淄訓導。著有《包符輯要》、《道學匯輯》。

宋曰   清桓臺人,字龍峰,號湛園,光緒舉人,主講商河縣書院,卒年九十一歲。著有《制藝》、《詩文偶存》等藏于家。

沈  萃  清長山縣沈家莊人(今屬淄博市周村區),字聚九,武庠生。好岐黃,尤精痘疹,清雍正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病逝,卒年七十六歲。著有《痘疹》若干卷行世。

何業宣  清新城(今桓臺)人,號峨庵。著《峨庵詩》。

何彤光  清初桓臺人。著《孔子事跡考》一卷、《灃宮圣賢贊》一卷、《醒世粹言》一卷。

何世璂  (1666~1729年)清桓臺人,字澹庵,一字坦園,號鐵山,康熙進士,選庶吉人,歷官吏部侍郎、直隸總督,卒于官,謚端簡。著《澹志堂文集》,《澹志堂詩集》、《燃燈記聞》(按道光刊本、總名曰《何端簡公集》共十二卷。

張  譜  清初淄川人,字綠文,一字嗣宗,著有《行素堂詩文稿》,卒年七十,其詩作被選入《山左詩鈔》。

張  紱  清初淄川人,字孔繡,拔貢。著有《南游小詠》、《西征游記》、《楚游日記》、《栗公年譜》、《淄邑遇變記》、《蒙難記》、《間間草詩文全集》藏于家。曾參與纂修清康熙《淄川縣志》八卷行世。

張  詢  清初淄川人,字可績,拔貢。任寧陽縣教諭,卒年六十。著有《靜然堂詩古文集》藏于家。

張篤慶  清淄川人,字歷友,號厚齋,康熙丙寅貢元,與邑人蒲松齡、李希梅等結郢中詩社。晚年居昆侖山下,自號昆侖老人,著有《班范肪截》、《少保年譜》、《五代史肪截》、《厚齋年譜》、《昆侖山房詩古文集》、《昆侖山房明季百一詩二卷》(新城王漁洋評、傳抄本、后有道光十八年華亭龔廷煌跋)。

張  紳  清初淄川人,字恭壽,庠生、卒年八十七歲。著有《向火道人詩集》藏于家。

張  元  清淄川人,字長四,一字殿傳,號榆村,清初舉人,任魚臺教諭。著有《書香堂制藝》、《綠筠軒詩》行世。

張  纁  清淄川人,字儀先、康熙癸卯舉人。著有詩選入邑志。

張聯箕  清博山人,字德生,號即公,清順治已未進士。曾任山西鄉寧縣令,江南江寧府同知。著有《征西草》、《海上吟》、《驪歌》諸集藏于家。

張聯翼  清博山人,字白生,號漢槎,清順治癸已由鄉貢廷試上上卷,授文林郎,后任河南伊陽知縣,纂編康熙《顏神鎮志》五卷行世。

張聯星  清博山人,字景生,不屑科舉,篤志典籍。著有《涉心草詩》一卷。

張之高  清博山人,清初廩膳生,好學能文,著有《靜齋詩》一卷藏于家。

張虞言  清博山人,字司允,清康熙壬午舉人,授金鄉教渝,后升靈山衛教授,改補曹州府教授旋告歸。著有《楝堂詩》—卷、《南征草》二卷、《北征草》一卷、《小洞庭詩》一卷等藏于家。

張永躋  清初淄川人,字式九,舉人,棄仕進肆力于詩文。著有《四書問難》、《蕉雨齋詩古文集》藏于家。

張作哲  清乾隆間淄川人,字仲明,號浚庵元子,舉人,臨朐教諭,卒年五十歲。著有《聽雨樓詩集》。

張振祚  清初桓臺人,邑諸生,專研岐黃,著有《脈理會心真解》。

張希駿  清桓臺人,字右衡,清初歲貢。著有《經書精義輯略》及《語類遺說》二卷存于家。

張履慶  清初淄川人,字旋視,號顧齋,諸生,著有《食蔗堂詩》。

張增慶  清初淄川人,字川如,號損齋,晚號緘庵,諸生。著有《獨樹庵詩》。

張希平  清桓臺人,字方仲,號霽巖,乾隆甲子以書經魁于鄉,選知貴州余慶縣。著有《淡話山房詩》三卷、雜文一卷藏于家,壽八十六歲。

張宗光  清桓臺人,字華林,別號經圃,乾隆丙午舉人,授海寧州學正。著有《瓠經堂集》十余種,未刊刻。

張允樸  清桓臺人,字素村,清廩貢生,壽八十四歲。著有《周易遵孔錄》行世,又有《律呂說要》、《韻說探源》未刊。

張渡瀛  清桓臺人,字仙洲,清貢生。著有《歷代帝王世系考》、《天下地理考》未刻。

張廷采  清淄川人,字惠夫,號亮齋,乾隆巳卯舉人,丁已會試明通榜,任青州府臨朐縣教諭。纂有乾隆《淄川縣志》八卷首一卷。

張樹德  清桓臺人。著《南川集》二卷與《潮聲集》。

張慶麟  清桓臺人,字龍友。著《莛撞集》一卷、《南游草》、《選古》十二卷、《敦古堂集》。

張象津  清桓臺人,字漢渡,號莪石,別號雪嵐,乾隆舉人,授濟寧州學正,壽八十四歲。所著有《新城后志》、《邢臺后志》、《考工釋車》、《離騷義疏》、《等韻指掌圖》、《雪嵐記聞》、《莪石集》、《白云山房詩抄》、《任城詩抄》等書行世。

張德湛  清桓臺人。著《易經口義》。

張  竹  清博山人,字此君,清邑增生,著有《樹根堂詩集》、《淡墨小草》、《聲調譜》。

張  燧  清博山人,字佩夫,邑庠生。著有《峨峰詩稿》。

張  琯  清桓臺人,清初進士。著《春秋經傳解》、《協庵文集》、《協安詩集》。

張孚敬  清桓臺人。著《鳴秋詩草》、《采芝山房詩話》。

張希齡  清桓臺人。著《米山草》、《雙荊堂詩集》一卷。

張允蘭  清桓臺人。著《平遠山房詩稿》一卷。

張叔瑗  清桓臺人。著《醫學示掌》、《醫學指南》。

張廣曾  清桓臺人。著《慎馀堂詩草》一卷。

張貴曾  清桓臺人。著《雙琴書屋詩稿》一卷。

張一坡  清桓臺人。著《睡余草》、《吟蟲集》、《睡仙夢記》。

張絳武  清桓臺人。著《松樵遺稿》一卷。

張乾元  清末桓臺人,號少海。著《武子兵法直解》、《憲算捷覽》。

張夢斗  清桓臺人,字星甫,清末庠生。著《疊落金錢滿江紅集》。

張中芬  清桓臺人,字蘭陔,清末增貢生,精醫學,尤擅傷寒癥。著《傷寒癥質疑》二卷、《脈訣或問》一卷。

張昕照  清淄川人,字警齋,號曉峰,嘉慶壬申歲貢。著有《新舊唐書摘要》、《史鑒摘要》藏于家。

張毓澄  清末桓臺人。著《史記摘解》,《翠竹碧梧山房集》四卷。

張子敏  清末桓臺人。著《蛻仙館詩抄》四卷。

張東序  清桓臺人(今屬淄博市張店區)清末貢生,任藤縣教論。著有《黃花齋草堂秋吟》、《歷下竹枝詞》、《宦海問津》、《讀書摘要》等書藏于家。

張秉漢  清長山南鄉宋家莊(今淄博市周村高塘鄉)人。字鐵庵。約生于道光間,卒于光緒三年。“世業農,至鐵庵始以文學著游黌序為渚生。當應童試時,正場外例有考古學場,鐵庵即以制藝、詩賦、論說冠其曹偶,聲名藉甚”。“生平以教讀糊口,品端氣和,兼善書畫”。  (見焦振滄《鐵庵詩存序》)約在四十歲時,遇車禍身死。生前著述,大多軼失,民國初期,由其好友張世范,焦振滄等搜集其遺作,得詩一百零一首,又渾淪子傳一篇,集資石印成書,名曰《鐵庵詩存》。

張新曾  清博山人,字煥宸。光緒丁酉舉人,癸卯科進士,選授直隸肥鄉縣、昌黎縣知事。入民國任博山縣商會主席,總纂《續修博山縣志》十四卷(八冊),撰《博山石氏世譜序》、《金牛山建修廟碑記》。

孟  瑞  清初淄川人,字禎之,晚年自號豐溪,漁叟,已未進士,官東昌府學教授,升福建寧德府知縣,以病告歸。著有《燕堂集》藏于家。

陳  念  清末博山人,字茲園,號岑山遺著詩文數十卷,存者為《留余》、《行素》兩集。

陳可經  清博山人,字維久,號清麓,嘉慶舉人,所著《詩古文》、《時文》數百篇藏于家。

陳克雋  清桓臺人,字伯英,號鷺村,清舉人,任冠縣教論,卒年八十八歲。著有《易經淺說》、《詩管》、《桓臺百詠》存于家。

陳星照  清博山太河莊人,字德臨。著《緒余草詩集》二卷。

鄒振岳  清淄川人,字岱東。同治癸亥進士,歷官天津知府,著《校經詩文集》。太學生趙開運撰寫之墓碣云,振岳次女許字長山李氏,未嫁而夫亡,自縊以殉。士大夫為詩吊挽,鄒太吏振岳裒為一集,日《憫烈》。

鄭     清臨淄鄭家莊人,字晉階,同治舉人。著《洗心閣詩集》。

鄭九峰  清臨淄人。著《東園詩草》。

鄭士杰  清桓臺人。著《冷居集》。

鄭習儀  清桓臺人,字敬庵,雍正舉人、甲辰進士、乾隆間賜翰林院典薄。著有《四辨難》藏于家。

鄭書孝  清臨淄人。著《步月山房詩草》。

鄭書述  清臨淄人。著《帶草堂詩草》。

鄭芳圃  清桓臺縣人,字暉齋。著有《兩漢書批注》、  《古今詩釋注》、《錐畫紀略》等書待梓。

鄭民鑫  清臨淄鄭家莊人,字荊南,道光舉人。著《雪村詩草》。

鄭守仁  清臨淄人。著《算術三乘法》。

周儒楷  清臨淄人。著《凡退齋詩草》一卷。

周衍東  清桓臺人,字蓮峰,清末諸生。著《蓮峰集》、《西安志妙語錄》、《課童說要》等。

周作霖  清桓臺人,字雨蒼,清末貢生。著有《墨雪齋文集》藏于家。

周衍津  清桓臺人,字子渡,清末民國初年人。著《訓蒙指要》兩卷待梓。

周時中  清桓臺人,別號道子,清末增生。著《林泉集》待梓。

岳含珍  明末清初博山岳家莊人,字玉也,十四歲補博士第子員。入清后歷任山西潞安道中軍,浙江金華府都司,陜西延綏邊游擊兼定邊總兵,晉升為昭勇將軍。告老還家,精研醫學。著《針經考穴精義》、《經穴解》、《靈素區別》、《針灸闡奇》、《古方體用考》、《大病論》及《分經本草》諸書傳世。

趙  慶  清博山人,字幼石,號萬君,乾隆丙辰舉人,著有《酒仙人詩稿》。

趙  念  清乾隆間博山人,字壽余,號硯莊,歲貢生,候選訓導。著有《詩稿》,自號二十八字詩人。

趙  貫  清博山人,字傳曾,號一庵,清乾隆癸酉舉人,甲戍明通,已丑進士,任懷遠知縣,授文林郎。著有《鐵硯齋詩文集》。

趙  恮  清乾隆間博山人,字余甫,號恪亭,監生。著有《綠槐軒詩集》。

趙  祜  清博山人,字玉沙,清初歲貢,未仕。著有《地理紫囊書》傳世。

趙  琛  清末淄川人,字荊玉。著《敦舊軒詩》一卷。

趙  慈  (女)清初博山人,字雪廷。撰有《灰心斷腸詩詞集》繕本惜不全。

趙  頔  清乾隆嘉慶間博山人,字問亭,號南漪、又號石瀨山人,休道人,廩生。工詩善畫,著有《破遵集》、《天然巢》、《南亭》等詩草。

趙  愻  清博山人,字去奢,號西陵。執信子,乾隆庚申歲貢。著《西陵詩鈔》。《山左詩鈔》載是編。及第憲《西陵詩序》說:“兄長于詩,豪于酒,而于章句之學,多所不屑。時一握管,才氣橫溢,格律漢嚴,老宿咸推之”(見省通志)。

趙  璉  清淄川人,字漪園,號掘庵。諸生,著《靜意齋詩草》,(見《山左詩匯鈔》)。

趙  領  清博山人,字海引,號香海山人。(系趙執信裔孫)工山水,仿唐宋名人筆意。

趙  雎  清博山人,字文泉(趙執信曾孫)。工書畫,追蹤香海石瀨,筆意遒勁, 為時名家。

趙執琯  清博山人,字嶰音,號鐵峰。康熙壬午經魁,任武定州學正。著有《鐵峰詩集》若干卷行世。

趙執端  清初博山人,字好問,號緩庵,附貢生,選汶上縣教諭。著有《寶茵堂詩集》。

趙執谷  清乾隆間博山人,字稼民,號學圃,監生。好岐黃,工書法,尤善繪花卉。

趙執瑁  清乾隆間博山人,字辨玉,號約齋,歲貢生。候選訓導。著有《約齋遺詩》。

趙國馝  清嘉慶間博山人,字青甫,號訥齋,貢生,選博平縣訓導。著有《小隱園詩集》。

趙作羹  清初博山人,字子和,號企山,庠生,工篆書,有《印譜》行世。著有《季漢紀》二十卷、《南北宋紀》二十卷、《尚友集》十六卷。卒年八十三歲。

趙得春  清末桓臺人,字鶴亭。著有《傅青主辦女科韻語》行世。有近體詩百余首。

趙作肅  清博山人,字齋如,例貢,未仕。好篆刻,尤工畫石,間作詩,著有《見山堂》刊行于世。

趙金人  清初淄川人,字晉石,邑諸生。著有《借山樓詩文集》、《四六駢言》藏于家。

趙東璧  清臨淄大蓬科莊人,字星文,光緒歲貢。著《易學淺說》二卷、《喪禮芻議》一卷。

趙景輝  (1811~1889年) 清淄川西關人,后徙居甘泉谷。清末庠生。著有《治安掇言》一卷、《詩歌》數百首。于《周易》、《儀禮》皆有注解。

趙筠昌  (1872~1946年) 清桓臺(今張店東北村)人,字竹庵,晚年自號潛園老人,二十三歲入邑庠,二十八歲成廩膳生,三十三歲成貢生。精研周易,一生教私塾,其刊行于世的著作有《潛園周易爻詠》。未刊行的遺著有《潛園讀易札記》、《潛園文集》、《潛園詩稿、詩論》等若干卷,由其子趙世杭貯藏。

趙展庵  清博山人,趙執信叔父,名未詳,著有《疆善叢鈔》。《飴山文集》載是篇序,略云:“輯感應陰騭諸篇而刻之,將使之常接于耳目,而生其惴惴之心,是賢哲之所以強持而勿離者也。而因以動夫當世之常人,與夫惡而能自改者焉”。

趙作謀  清初博山人,字耳臣。明末進士,進美子,監生,著《澹宜草堂詩集》(是集見《山左詩續鈔》)時人稱其“所為詩歌,氣體溫厚,律調精嚴。上追唐之作者余體,亦諳習法度,遠于流俗”。

趙執御  清博山人,字東稷,號闃齋。進美孫,著《正益齋詩》(見《山左詩匯鈔》)。

趙執賁  清博山人,字孟尚,號榿園。作羹子,邑監生,著《榿園遺詩》

荊士莪  清桓臺人,字奉璋,光緒巳丑科舉人,官至甘肅寧夏、惠安鹽捕通判。著《甘南旋行詩集》。

胡  訓  清初淄川人,字近光,號西溪,諸生。著有《遺詩》一卷。

胡太光  清桓臺人,清末庠生,字乙坦。著《研露山房詩稿》。

胡文光  清桓臺人,字燦章,號秋園,乾隆丙辰歲貢。著有《隸字辨體》、《左氏文評》四卷、《秋園古今體》二卷。

胡公桓  清桓臺人,字恪亭,號硯樵,道光歲貢,卒年七十九歲。著有《詩詠雜集》、《百詠詩注》藏于家。

相永清  清臨淄人,撰《易經指掌》四卷,光緒丙子桂香齋刊。(見《販書偶記》)。

胡道廣  清桓臺人。著《吾愛廬詩話》。

榮  開  清桓臺人,著《洞門文集》、《感應篇贅言》。

榮  實  清桓臺人,字華叔,清初庠生。著《五噫吟》藏于家。

榮      清桓臺人,著《保身真言》。

榮相鼎  清桓臺人,字子凝,光緒副貢,候選直隸州州判。著有《濮州志》已刊行,《愛吾廬文存》、《本縣地理韻語》待梓。

段承烈  清臨淄人。著《蕉夢余吟》、《酬世集》。

袁一桂  清淄川人,字季芳,號萌濱,同治庚午舉人,官寧陽縣訓導、臨淄縣教諭。著有《萌濱詩文集》藏于家。

袁  藩  清淄川人,字松籬,康熙癸卯舉人,揀選知縣。著《敦好堂詩、古文詞》若干卷,參與纂修邑志。

袁若愚  清淄川人,字愚山,清末廩生。著《大生堂集》行世。

耿舉賢  清咸豐間·張店人,字幼彭。著有《并蒂紫菱書屋詩抄》四卷。

耿元拱  清張店人,字子玨,廩生。輯有《耿氏行略》一編。

耿維益  清張店人,字友三,又字裕園,嘉慶庚午舉人,曾主講桓臺書院講席。著有《裕園文略》三卷、《自序年譜》一卷,卒年六十九歲。

耿思躅  清桓臺人,字輝庵,清初庠生。纂輯《奏疏》八卷、《文略》四卷、《詩集》四卷藏于家。

耿維萸  清桓臺人,字芳九,號秋巖,清末拔貢。著有《四書會心解》、《敬恕堂文集 》藏于家。

耿維莘  清桓臺人,字希尹,號竹君,著有《抱云齋詩鈔》行世。

耿  位  清桓臺人。著《易經說約》。

耿永思  清桓臺人。著《勿藥有喜編》。

耿曰恂  清末桓臺人。著《藕香書屋詩鈔》。

耿士賢  清末桓臺人。著《藤蔭蘿碧軒詩集》二卷。

顧曰琢  清臨淄人,字玉成,從提督徐華清于福建,受牛痘法于西醫。著有《引痘略》。

高  化  清桓臺人,字斯和,號逸川,清季邑諸生。著《逸川集》。

高  碌  清淄川人,字石君,號振東。康熙丁未進士。王士禛撰墓志銘云,“止海上二勞山,憲道參同之旨,著《放言集》”。見山東通志。

高之    清初淄川人,字梓巖。著有《梓巖遺詩》,有的選入《山左詩鈔》。

高之騥  清淄川人,字安貞,號嫩濱。著有《嫩濱老人詩》行世。

高之騊  清淄川人,字驥良,順治甲午舉人,辛丑進士,授貴州平越知縣。著有詩選入邑志。

高之騱 清初淄川人,字仲治,號思庵,纂編《高氏家模匯編》二卷、《繩恕堂詩》八卷行世。

高中謀  清淄川人,字億堂,號鏡霞。道光癸未進士,歷官臺拱同知,著有《訓俗俚言》。

高允彭  清桓臺人,字壽峰,精研堪輿之學,輯有《地理便覽》十六冊。

高遠詢  清淄川人,字虞臣,道光丁酉舉人,歷任山東五處教諭、學正,纂刻《鳴盛集試帖》行世。

高宴謀  清淄川人,字篪亭,一字杏江,嘉慶辛酉拔貢,卒年四十三歲。著有《量齋詩稿》。

高維蘭  清桓臺人,字馨谷,清末廩生。著《薇香閣詩文集》。

高炎緒  清淄川人,字麗明,武生,著有《驅事堂詩》。

高往緒  清淄川人,字于止,號齊峰。著有《種書堂詩》。

高貽璠  清淄川人,字連玙,一字華魯,號桐齋。諸生,著《桐齋詩稿》、《顏山詩草》、《于陵詩草》。

高貽素  清淄川人,字少白。監生,著《少白遺詩》。

高貽圃  清淄川人,字農如。諸生,著《紫泥遺詩》。

高貽芝  清淄川人,字瀛洲,一字紫亭,號蘭泉。諸生,著《石蘭書屋詩》。

高貽范  清淄川人,字希文,號石迂。諸生,著《榆蔭堂詩》。

高貽菼  清淄川人,字蘆洲,諸生,著《蘆洲詩草》。

高廷謨  清淄川人,字贊虞,號夢園。廩貢,嘉慶丙辰舉孝廉方正。著《淄邑金石考》。

高勛謀  清淄川人,字孟 。諸生,著《石湖詩草》。

高肇昆  清淄川人,字慶老,號孝逸。著《孝湄詩草》,見《山左詩鈔續》。

高肇馨  清初淄川人,例貢。著有《載經集解》若干卷藏于家。

高肇績  清初淄川人,字勒卣,諸生。著有《東園詩草》。

高肇翰  清初淄川人,字百憲,號西林,廩生。著有《淡如亭遺詩》。

高肇毅  清初淄川人,字近庵,諸生。著有《閑情錄詩》。

郭棋增  清臨淄溫家岸人,邑廩生。著有《耕余記聞》。

唐夢賚  清初淄川人,字濟武,已丑進士,授國史院庶吉士、秘書院檢討。著《志壑堂集》二十卷,纂康熙《濟南府志》與《淄川縣志》諸書行世。另有《阮亭選志壑堂詩十五卷》。(康熙間刊,四庫存目載志壑堂詩十五卷,見《販書偶記》362頁)

錢相城  清博山人,字舜友。廩貢生,候選訓導,博學能文,書畫為一時之冠。博山錢氏書畫之學自舜友始。

錢化城  清博山人,字敦甫。歲貢生,候選訓導,金石篆刻書法,兼擅其長。

錢振邦  清博山人,字柳亭,號柳髯。武生,美須長尺余。工顏書繪事,長于山水。

錢彭萊  清博山人,字班卿。畫設色花鳥,雖小幅亦落筆生動。

錢葆陛  清博山人,字殿青。善各種書法,落筆無為逼肖。初不作繪事,年二十余始習作畫山水花卉,疏宕有奇氣。

徐  澄  清臨淄人,字臨清、增生。著有《易象傳解》、《四書理解》、《本草》一卷、《脈訣》一卷。

徐偉均  博山人,字景原,號文亭,清末廩貢生、署武城、文登、福山、德平教諭。著有《爾爾詩草》。

崔道南  清臨淄人,字鹿門,乾隆廩生。著《老海集》五卷。

崔象穀  清臨淄人。光緒副貢,纂(民國)臨淄縣志。

崔昌齡  清臨淄西古城莊人,精于痘科。著《保赤摘要》十二卷。

崔際唐  清臨淄人。著《臨澠堂詩草》、《詠史別調詞》一卷。

崔忠恕  清臨淄人。著《蓮塘詩集》一卷。《崔氏醫案》四卷。

崔象轂  清臨淄人,副貢。著《詠史新裁》二卷、《中西解毒問答》一卷、《西藥便覽》一卷、《西藥制造舉隅》一卷、《新本草經》一卷、《化學工藝舉隅》一卷。

崔云階  清臨淄人,乾隆拔貢,任清平教諭。著《雪門詩稿》。

崔大瀛  清桓臺人,字蓬洲,清末庠生。著《三才圖考》三十六卷、《蠶說疑韻分注》一卷。

曹佳和  清淄川人,字而齋,號厚庵,嘉慶進士,官云南大挑縣。著有《鑒古齋稿》。

扈孔山  清臨淄人。著《溪南詩草》。

韓  里  清淄川人,字溫甫,清順治己丑進士,任松江府推官,卒于任所。工鐘工書法兼善畫竹石,著有《松陵詩草》。

韓  沖  清淄川人,字麗宇。清初進士,授白水知縣,升廣平司馬,以緝揖無功罷歸,時年三十有五。著有《金剛經大義》、《箕山散著》、《功德林》行于世。

韓允嘉  清淄川人,字媧石,清初進士,授三水縣令,再補東安,卒于官。愛積書畫古玩。著有詩,選入邑志。

韓維垣  清初淄川人,字子宣,諸生。著有詩一卷,《山左詩鈔》選錄。

韓維塏  清初淄川人,字西仲,號荊農,諸生。著有《荊農詩》,選入《山左詩鈔》。

韓維愈  清初淄川人,字超遠,諸生,潛心理學。著有《四書講義》、《告覺篇》六卷。

韓茂桂  清淄川人,字秋華,明附監。著有《痘疹秘訣》、《地理竊選》俱行于世。

韓茂椿  清初淄川人,字大千,歲貢,刊有《金剛經大旨》、著有《尚灰堂史略》百卷。

韓庚長  清淄川人,字仲白,乾隆壬辰歲貢,任東呂府學訓導,卒年七十五歲。著有《鋼鑒太古鈔》、《堪輿注釋》。

韓在甲  清淄川人,光緒歲貢。著有《問愧集詩草》二卷,于陵苗束禾先生評序。

韓午錫  系韓維愈子,淄川縣庠生。著有《青年齋詩稿》二卷。

韓祖法  清代中葉淄川人,例貢。著有《上軒詩集》藏于家。

韓謹修  清淄川人,字敬亭,清末增生,著有《荊山偶話》、《桐軒詩草》。

韓子元  清桓臺人,字詩峰,清末廩貢生。著《蓄德錄》十五卷。

韓砥修  清淄川人,字介石。著《乃吾廬詩》。

蔣今懿  清博山人,字淑臣。究心醫術,多所全活。雍正元年、青州糧捕通判馬世貴旌其門說:“太古濟世”。

蔣其侖  清博山人。有《尊聞錄》二冊。輯錄其師王筠之說。

蔣衍升  (1881—1915年) 清博山大街人,字錫蕃(后考為洗凡)。清末肄業于山東師范學堂,1905年受選赴日本留學,先在日本弘文學院就讀,后轉明泊大學法政專科學習,在日本參加孫中山在東京創立的同盟會。創建同盟會山東支部,任《晨鐘周刊》主編。辛亥革命后,歷任民國山東都督府秘書長,國民黨山東省黨部理事,山東稽勛局長等職。1912年創辦《東亞日報》,自任總編輯,宣傳民主共和。1913年袁世凱實行獨裁,搜捕國民黨人。洗凡歸里,撰著文史不久即病逝。民國《續修博山縣志》記載,洗凡“少倜儻,有大志,詩文超拔,著有《日出處旅行小志》一卷,《東瀛讀書記》十五卷,《春日山行記》—卷,《博山鄉土志》一卷藏于家”。據說洗凡上述著作,后因戰亂佚失。1984年春博山區第三中學馬傳政向淄博市志辦公室介紹關于蔣衍升的《日出處小吟》他存有抄本,是他“從文革劫灰中得到的”。是王鳳藻(字采如)國斯銘(字育東)兩人的合抄本”。是本輯錄有蔣衍升作的小引一篇,文十三篇,詩八十四首,詞—闕。王鳳藻、國斯銘兩人都是博山的著名學者,王曾任民國博山縣勸學所所長,國曾任民國博山縣第五科教育科科員。這兩人都參與分纂民國《續修博山縣志》。而國又是馬傳政的啟蒙師。1951年國斯銘在為是抄本作《跋》時說:“此鄉賢洗凡先生讀書東瀛時筆記也。額曰:《日出處小吟》。其原本予未及見。右小引及下自《武臧野》至《吳柳堂》詩,乃采如先生手抄。自后《小洞天》至《酹江月》詞,是予從抄本附錄者”。見博山區第三中學馬傳政撰:《關于蔣衍升的日出處小吟》一文。按是抄本之書名《日出處小吟》與縣志書名《日出處旅行小吟》不同,特錄以并存,俟識者辨。

傅  扆   清桓臺人,清初進士。著《奏疏》二卷、《古賦》二卷、《詩文集》十二卷、《茹字堂詩稿》、《詞曲》二卷、《史評》一卷、《漢書評》一卷、《唐人選唐詩評》一卷、《百家唐詩評》一卷、《堯山外紀增訂》一卷、《新城軼事》一卷、《姓譜增補》十卷、《傅姓博考》一卷、《讀書涉筆》二卷、《硯田漫筆》二卷、《續筆》二卷、《瀛海詩集》、《燕居詩集》、《桓臺詩集》、《于役詩集》、《南游詩集》、《家居詩集》,《美芹詩集》、《韻府補遺》六卷、《清槻堂集唐百詠》諸書。

傅秉桓  清末桓臺人。著《白燕草堂詩稿》。

傅簡衡  清末桓臺人。著《心臣詩文集》四卷。

傅  杰  清末桓臺人。著《五硯堂填詞偶箋》、《家訓庸言》。

焦云龍  (1840—1901年) 清周村丁家莊人,字雨田,同治甲戍進士,歷官陜西米脂、三原、咸寧,富平、臨潼等縣知縣,綏德、商州二州知州,潼關廳同知和督捕緝私撫理,誥封奉政大夫,詔贈知府銜。著有《焦雨田先生文集》、《焦雨田先生詩集》行世。

焦振滄  系焦云龍子,字東溟,號誠齋,清光緒間廩生,入民國歷官陜西六處知縣,一次道尹。著有《誠齋詩稿雜著附》行世。遺著《孫仲玉先生壽言》,由淄川董家莊孫和亭收藏。

魯九皋  清新城人。著《周易讀本》(又名山木先生周易注十二卷),嘉慶十五年石竹山房刊。

謝賓玉  清臨淄人,字起東,順治進士,官南康府推官。著《蘭雪堂詩集》一卷、《青蓮閣詩集》。

蒲立德  清淄川蒲家莊人,字毅庵,乾隆間歲貢生。著《易學匯解》數卷、《修通考備采》一卷、《三字經注解》一卷、《文集》四卷、《詩》一卷、《道學會通》四卷、《家政匯編》四十卷藏于家。

蒲龍夔  清淄川人,字西園,乾隆間武庠生。著有《尚友箓摘鈔》、《吟月集》四卷藏于家。

蒲希程  清淄川人,字明遠,太學生,晚年學岐黃。著《痰迷經驗》一卷藏于家。

蒲錫坤  清淄川人,精痘疹醫術。著《醫學精業》、《通玄經》藏于家。

譚再生  清淄川人,字無競,別號眉樵,清康熙庚辰進士,任湖南溆浦縣令。著有《制藝文稿》。

僧性在  字無妄。清初人,曾著《等切字韻》一書。初居三教堂(在博山)后,孫文定公(孫廷銓謚號)建善慶庵,延為主持,時與談禪理。康熙辛未年八十余,一日命侍者具肩輿省其先墓,歸沐浴更衣曰;“好語主人,我去矣”,遂升座而寂。壁間留偈云:“這個臭皮袋,撇下無墨礙,紅爐烈焰中,明月清風在。”(見縣志)

翟  良  清淄川西河人,邑庠生,以醫名世。順治戍子召詣京師,賜燕內庭,并賜多珍,授官不受,后回家。著《醫學啟蒙》、《痘疹匯編》、《經絡匯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義》諸書行世。

翟建書  清淄川西河人,清廩貢生,授修識郎,任滋陽訓導、樂安教諭。著有《字韻考》、《松軒詩草》、《南園遺詩》諸書。

翟  濤  清淄川人,字伯海,號蒼巖,又號靜齋,嘉慶戍午舉人,授文林郎,任觀城縣訓導。著《遲云集》、《晚晴樓詩稿》。

翟  滔  清淄川人,字笠山,邑庠生,任職臺灣署嘉義。著有《臺灣筆記》。

翟  駿  清淄川人,號竹坡,嘉慶付貢生,官堂邑縣教諭。著有《竹坡詩草》。

翟世琪  清益都(今淄博市博山區)人;字湛持。順治乙酉進士, 已亥翰林院庶吉士,任饒州推官,后改任韓城縣知事。所著舊志未載。據王漁洋《池北偶談》云:翟“為饒州府推官,一日集窯戶造青瓷《易經》一部,楷法精妙。如西安石刻《十三經》式,凡數易然后成。浦城王孝齋官益都令曾見之。”翟有倡議監選瓷版印刷,在中國文化出版事業上有貢獻。

翟  灝  清淄川人,官福建藩經歷,著《笠山詩集》木刻(見《鄉園憶日錄》)。

燕桂森  清甲午科舉,博山人,字竹泉,號悔齋。著《山窗雕蟲集》一卷、《存心堂集草》一卷、《緇林晚草》一卷。

薛玉書  清益都(今張店區金嶺鎮人),字子瑞。系薛風祚九世孫,諸生。著有《歷法起例》二卷。“是書為玉書游幕陜西時,承巡撫馮譽驥之命作所,以西術通授時歷測算,每歲七政四余皆本《天學會通》上卷,以順治十二年乙未為歷元,測至光緒九年癸未。下卷測次年甲申,法意簡明,取便初學,惟歲實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三分二十七秒二十一微八十九纖,較今臺官用贏,較授時舊數稍絀。未聞其說至測算七政皆止,有平行而無實行,則因實行算法繁重,非初學所能,故略之。玉書又著:《甲遁起例》一卷。見省通志。

魏翰園  清臨淄人。著《課余詩草》。

魏純嘏  清末舉人,未仕,桓臺人,號福亭,壽八十一歲。著有《蕢山堂集》四卷藏于家。

魏孔彰  清末博山八陡人,字敷廷,號迂齋,又號鐵巖。弱冠八邑庠,旋成貢生,食稟糧。在莊教儒書,暇習中醫。咸豐辛酉候選教渝。咸豐初捻軍北進。劉德培起義據淄川城。他任清朝博山鄉團東南路總團長,協助清忠親王僧格林沁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封文林郎晉封奉政大夫。晚年著有《看云草堂文集》、《鐵巖詩草》、《醫學脈訣淺說》待刊.卒于光緒七年,壽七十四歲。

 

中華民國

 

王鳳藻  民國博山人,字采如。清拔貢,高等學堂畢業。民國元年任博山縣勸學長,民國四年改稱縣視學,民國五年復稱勸學所長(即縣教育局長)。曾與徐寶田分纂民國《續修博山縣志》十五卷。

石承柞  民國博山人。字綿堂.自幼聰慧,勤苦好學,因家貧,棄儒業,事工商,經營料器,成為近代博山著名的實業家.民國十四年卒,壽七十五歲。綿堂工書法,能文章,有《詩文稿》,由其裔孫廣大收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毀。

錢振崧  民國博山人,字鍾珊。善書篆隸楷各種書體,無不工妙。又工于畫山水、人物、花鳥,兼擅其長,以上見《續修博山縣志》。

錢福海  民國博山人。與邑人譚景文編述《博山鄉土教本》二冊。

譚景文  民國博山人。編述有:《博山鄉土教本》二冊行世。

闞廣文  民國益都縣西鄙商家村(今屬淄博市張店區)人,字蔚堂,別號紫霞山人。清咸豐三年生。蔚堂出身貧寒,勤奮好學,清末中秀才,民國十年(1921年)卒。一生教私塾,著有《紫霞山人詩詞稿》一冊。1936年,蔚堂的受業門生翟漢臣為了紀念師德,集資立碑于商家村南門外東西大道南旁,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石碑被砸碎。1982年張店區湖田公社文化站在編寫文化史料時,從《紫霞山人詩詞稿》中選詩六十首,詞一闕,油印成冊。

如果你需要在線作圖,30gk小編推薦個不錯的在線作圖網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網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淄博歷史名人大全,淄博古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展開閱讀全文
TAG:
本文標題:淄博歷史名人大全,淄博古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251007.html

與“淄博歷史名人大全,淄博古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