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高校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越來越高。但也存在科研創新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或科技成果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等現象,突出表現是科技成果轉化率比較低。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北京理工大學成為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任務的部屬高校之一,具體承擔“高等學校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改革試點”項目。在此項目的推動下,學校啟動了一系列圍繞產學研合作,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體制創新工作,從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等多方面銳意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效。本版今日聚焦北京理工大學的經驗做法,希望引發關注。
——編 者
這是一所在我國科技創新的歷史上,書寫過濃重筆墨的大學。
我國第一輛自行設計制造的輕型坦克誕生在這里,我國第一套電視發射接收設備誕生在這里,我國第一部低空測高雷達誕生在這里,我國第一個以武器系統終端毀傷技術為特征的學科群也誕生在這里,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我國第一個飛行器設計專業同樣誕生在這里。
這就是創建于70年前,中華民族挽救危亡的關鍵時刻的北京理工大學。70余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在我國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歷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2010年開始,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國家“高等學校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改革試點”,更是肩負起了做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先行者的重任。
走進這所大學,你會發現,在這里,每個人的心底都蘊藏著一個強烈的“創新夢”。
理念——讓“金娃娃”從實驗室走到市場
在北理工,有這樣一個人人皆知的故事,一個有關打破思想束縛,激發生命活力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所。雷達所在我國雷達研究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毛二可院士領銜的團隊自主研發了多種新體制雷達、導航終端接收機與芯片等系列產品。
盡管北理工雷達所每年都產生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體制機制、利益主體、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一些成果在評審與發表論文后,往往被鎖進保險柜束之高閣。高校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一直不能盡如人意,教師們想要成果轉化更是徒有一腔熱情。
2008年,雷達所的發展更是面臨“兩個等待”的生死考驗。一是等錢干活,搞科研需要申請項目經費,很多創新思想因為缺乏經費支持而胎死腹中;二是等人干活,因為沒有編制,需要的人才招不來。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改革與先行先試的政策猶如“一夜春風”吹暖了北理工。雷達所抓住機遇,組建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走上利用學科性公司探索高校自主轉化科技成果的新道路。這是北理工依據新政策成立的第一個學科性公司。2010年,作為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學校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改革試點”項目,學校又啟動了一系列圍繞產學研合作,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體制創新工作,為飛速成長壯大的雷科公司構建了更加寬松與和諧的發展環境。
雷科公司的經歷給學校很大的啟發。“要鼓勵引導教師將已有的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中,不要把‘金娃娃’抱在懷里不放手,要讓‘金娃娃’跑到市場上造‘金磚’”。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強調,一方面,高校科研在選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就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思考,瞄準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學校也要主動將教師送到企業去傳經送寶,推廣研究成果,加快成果轉化,并主動將企業富有技術經驗和創新能力的人員請進學校,開展協同創新研究。
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一項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甚至走向國際。今年年初,學校與波蘭著名電網公司TAURON集團、華沙理工大學正式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標志著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的零排放電動大客車技術即將走出國門,遠赴波蘭。
人才——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2007年冬天的一個上午,北京市海淀區北清路的一片荒地上,把自己“搗鼓”出的電子控制盒裝進一架大航模里,田剛印、滿意,兩位年輕人的第一架無人機顫巍巍地飛了起來……當時,走出北理工校園僅2年的兩個大男孩誰也沒想到,幾個月后這個“盒子”賣出的近30萬元成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而6年之后他們更是在無人直升機領域成為領軍人物。
2012年年底,兩位年輕人創辦的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發出了世界上首架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還在試飛階段的飛機已經收獲第一筆千萬元訂單。
從在學校內熱愛科技創新的大學生,成長為無人機研究領域“響當當”的人物,田剛印和滿意的經歷代表了北理工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青年人成長的軌跡。
一直以來,北理工以培養學生具有“高遠的理想、精深的學術、強健的體魄、恬美的心境”為目標,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的頂層設計,建立資源傾向優秀生源、優秀生源匯聚優秀導師的機制,激活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努力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寬厚,學術思想活躍,勇于實踐創新”的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學校還專門實施“明精計劃”,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科研項目、政策支持給創新人才培養以傾斜,北理工努力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基本規律,開展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及早加入科研團隊,在實踐中接受鍛煉。
在北理工的領導團隊心中,一個理念十分清楚:創新創業型人才是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產學研合作深度發展的原動力。放眼國際,硅谷60%到70%的企業都是由大學師生創辦的,微軟、雅虎、谷歌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學生創辦的。
因此,必須堅持“一切從提高教學質量出發,一切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出發,一切從奉獻偉大祖國出發”,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校長胡海巖院士如此強調。
機制——到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攻堅克難
通過制度引導科技創新、鼓勵產學研用相結合,需要頂層設計、系統規劃,更需要用完善的機制來提供土壤、保駕護航。對此,北京理工大學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與嘗試。
一方面,學校轉變科研評價機制,改變單純依據經費多少、論文數量、獲獎層次來鑒定科研成果的評價體系和教師評聘辦法,把科研成果的質量和轉化利用情況、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評價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建立多層次分類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到經濟建設主戰場中尋找課題、攻堅克難。
同時,學校注重完善科研立項制度,在課題立項上,以教師個人研究興趣和專長為中心向以國家重大需求為中心轉變,更多地支持與國家和社會需要密切結合的科研課題,支持能產出相關技術的組群項目。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教學評估、重點學科和學位點申報、人才計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有效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于在產學研合作初期不具備實力的教師采取“放水養魚”政策,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經過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試點改革項目實施以來,北理工立足國防重大需求,發揮國防學科優勢,更加注重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共同研發,創新軍產學研合作模式,實現了以校促軍產學研協同創新格局,在提升參與國家高端重大科研項目能力、促進“軍轉民”科技成果和“民轉軍”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在提升參與國家高端重大科研項目能力方面,通過以校促軍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在與軍工企業合作的關鍵攻關技術研發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科研能力強、專業素質高、攻關勢頭猛的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如楊樹興團隊、陳杰團隊、付夢印團隊、陳家斌團隊等,為我國國防科技、國防工業發展和國家強軍強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民用科技方面,北理工在綠色能源、新型材料、電動車輛、生物技術、彈藥技術等領域形成了科研優勢,如孫逢春團隊、趙家玉團隊等在軍用技術應用于民用產品方面承擔了國家級重大戰略任務。在“民轉軍”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楊榮杰團隊等也積極將重大關鍵技術進行軍用和民用的產業化轉化,為企業盤活、產業振興做出突出貢獻。
“在北理工,每個人心中都裝著一個夢,一個創新的夢,一個創新的中國夢。為了這個夢的實現,我們愿意以改革者之姿,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郭大成說。(本報記者 趙婀娜)
如果你需要在線作圖,30gk小編推薦個不錯的在線作圖網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網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北京理工大學推進產學研用試點培養創新人才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標題:北京理工大學推進產學研用試點培養創新人才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6574.html
上一篇:何謂批次線、調檔線、錄取線?
上一篇:“985工程”大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