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社工專業人才缺口超過100萬人,一方面社會機構急需社會工作者,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卻無法實現對口就業
是什么阻礙了社工畢業生的職業選擇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梁俊華在天涯論壇里看到一個帖子。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說:“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就等于失業,為什么不取消這個專業?”問話讓梁老師心里一緊。這名學生接著寫道:“今年7月份有個學弟加入了我們班級的群,問我們這個專業的前途怎樣,我們給出的一致答案是,回去復讀吧。我們學習為人們解難題,卻沒有機會去為人們解難題,甚至連自己的難題都解不了。”不過,這名學生最后說了一句讓梁老師稍感寬心的話:“讀專科也比上本科強。”雖然有些無奈,但至少學生已意識到,社會工作是一種實務操作性很強的工作,而職業教育有著獨特的優勢。
不久前,來自全國各高校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教師們匯聚在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共同探討社會工作教育的改革路向,提高學生和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度,滿足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百萬人才缺口畢業生卻找不到合適崗位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據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開設社會工作的本科院校有近300所,高職院校50多所,每年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近3萬人。盡管發展迅猛,但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總體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全國社工專業人才缺口超過100萬人。
人才稀缺,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卻并未立即被補充到緊缺崗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教師張斐曾經在20所高職院校中作過調查,她了解到,2014年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接近100%,但在這些畢業生中,只有38.7%的學生的就業崗位與社會工作相關,另有六成多的學生從事的是非社會工作。
“這已經很令人興奮了。”張斐說。她的興奮來自于橫向數據的對比。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大學王思斌教授曾透露過,北京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從事前沿社會工作的比例不到10%。另有山東省的調查數據,社會工作專業本專科學生就業完全對口的比例只有12%。“這樣對比來看,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真正從事社會工作的比例比本科還是要高出不少。”
已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也有可能流失到其他職業領域。據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主任倪赤丹了解,深圳社工年平均流失率一直在22%左右。“職業流動在某種意義上說,對社工機構和社工個人有著積極意義,但流失率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影響到深圳社會工作機構的穩定與發展,為此深圳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穩定社工人才隊伍。”倪赤丹說。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存在專業認同困惑,它既影響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又影響到學生未來職業的選擇與職業認同。”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教師馬海燕分析認為。
理想專業價值觀與現實弱勢處境的矛盾
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光明,渴望愛,不管是基于何種原因進入到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當他們在專業學習中接觸到平等、尊重、真誠、接納等充滿友愛、關懷的價值理念時,內心都會為之一震,對其充滿認同,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技巧去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助人自助”的崇高目標更是激勵了無數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單純就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來看,并不存在認同困惑。”馬海燕說。
社會工作作為西方的舶來品,在英美等國早已為人們熟悉,但在我國,民眾對它還有些陌生,人們要么把它理解為民政工作的延伸,要么把它理解為自發的志愿者行為。對社會工作者工作內容的不了解和缺乏信任,導致了社會工作難以開展。此外,社會工作者本身的社會地位、職業威望、薪酬待遇也都比較低。馬海燕深深感到,這些現實令滿懷希望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產生了困惑。“理想中‘高大上’的專業價值觀與現實中自身弱勢處境相互矛盾,這一矛盾讓學生感到困惑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解著學生的專業認同。”
分析這一現象的成因,馬海燕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們只看到缺點、困難和不足,沒有發現自身的優勢、專業的特色、行業的潛力、社會的變化。雖然目前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課程流于形式,還有一些師生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等同于求職與應聘技巧課,并沒有在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1 [2] 下一頁 |
如果你需要在線作圖,30gk小編推薦個不錯的在線作圖網站:https://www.zhaotu.com/
以上,就是30高考網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什么阻礙了社工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標題:是什么阻礙了社工畢業生的職業選擇
wap地址: https://m.30gk.com/newsdetail/13457.html
上一篇:“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上一篇:福州大學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